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ways of seeing:Look, look! 拼貼被塑造的女性形象

明報

更新於 09月14日17:30 • 發布於 09月14日20:30
藝術家Anna Park特意為西澳藝術館「Look, look. Anna Park」展覽創作了15幅畫,探索媒體塑造的女性形象和性別規範而造成的社會壓力。(姚超雯攝)
藝術家Anna Park特意為西澳藝術館「Look, look. Anna Park」展覽創作了15幅畫,探索媒體塑造的女性形象和性別規範而造成的社會壓力。(姚超雯攝)
Sarah D'Onofrio(左)、Rachel Ciesla(右)(姚超雯攝)
Sarah D'Onofrio(左)、Rachel Ciesla(右)(姚超雯攝)

【明報專訊】「Look, look.」那巨大的坐地鏡子印着這句話,令人不由得照照自己的樣子,再望望鏡面上的畫作黑白分明的線條,「Look, look.」這句話又在畫上出現,長髮女子皺着眉,似是在苛責誰,要看清楚自己的模樣。那畫風有點像帶諷刺意味的普普藝術(Pop Art),但沒用上大膽鮮豔、高飽和度的顏色,反以炭筆和墨水作畫,灰沉的色調似乎暗示這一系列作品要表達的信息一點也不好笑,不是打一場羽毛球那麼簡單。

韓裔女畫家的成長體會

上周日(8日)是「Look, look. Anna Park」展覽的最後一天,展覽位於珀斯的西澳藝術館,由策展人Rachel Ciesla導航,帶領記者一覽藝術家Anna Park的作品。

Anna Park於韓國大邱出生,兒時移民美國,先後在洛杉磯和猶他州居住。洛杉磯和猶他州分別在美國西南部和西部,Rachel說Anna算是成長於美國中西部地區,「那裏的人口明顯以白人為主,所以她(Anna)常會感覺自己有點像局外人」,而「Look, look. Anna Park」部分作品具體地描繪了這些體會。她續說,Anna曾提及童年屢次搬家,環境的轉變令她感到格格不入,生活不變的只有畫畫,畫畫讓她感到踏實,也反映她的內心。

Anna Park從小學畫畫,Rachel形容她的繪畫技術相對成熟,尤其是描繪形象、色調和對比,以及對構圖的掌握,Anna上大學時始接觸動畫插圖。看Anna的作品,會發現她如創作漫畫般,作品混合圖像和文字,把畫面分格,譬如作品Wishing You Well和Good Girl,主題句子佔據畫面大半,讓人想起美國藝術家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以黑白照為底、文字為襯的拼貼創作風格。Rachel解釋,當Anna從猶他州搬往紐約,她首先嘗試用炭筆和墨水創作大型黑白畫,「紙張非常脆弱,也只是一個平面」,後來她如製作雕塑般,將畫作分層分格拼貼,「圖像不再扁平,有很多層次感。她(Anna)顯然是根據(分格)切口來構圖,因為她使用的是發泡膠,一下刀就無法復原」。

媒體中的女性形象

伸脷、女性胸部、解開內衣和短裙等畫面在作品Good Girl清晰而具體地顯現,背景卻是雜亂模糊的人臉——如穿著西裝的男人和笑臉迎人的女人,再加上「Good Girl」這語句,信息不言而喻。Rachel說再仔細看,會見到背景的女人用槍指着自己的頭,另邊廂卻看到女人像潛入水中,面容扭曲,這層層疊加的畫面似是「女人失蹤了」。Rachel認為展覽的作品是關於被埋葬的女性,若再進一步討論,她說畫作中的女性,「有點像所有版本的我們,(能看到)我們如何表現自己、建構自己的身分及別人如何看待我們,無論是關於性、性別、種族和階級等」。

Rachel指Anna以短句作視覺提示,讓觀眾自行填補空白的畫面。觀眾大概覺得這些畫面很熟悉,它們不是很類似我們常在影視作品或廣告入面見到的嗎?譬如飲品宣傳片中常見相貌姣好的女模特,穿上背心跑步,累了就喝一口飲料,最後出現廣告詞。「Look, look. Anna Park」展覽作品正表達Anna如何處理媒體湧入腦海、關於女性形象的信息,影響她對自己和女性身分的看法,尤其是商業廣告時常將女性和商品放在一起推銷,這種意識滲透日常,Anna卻盼藉作品探索女性在另一種公共空間表達性慾的期望。

完美女性

關於女人和性的討論,作品My Pleasure!刻劃出男人理想中女人的模樣。女子在作品中面對一灘精液,臉上沒有絲毫不悅,加上「My pleasure!」的句子,Rachel說彷彿是女性在向男性說這是她的榮幸。然而她認為這番話是出於「偽真誠(pseudo-sincerity),或是接近有毒的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是女性為滿足男性渴求的表現。Rachel補充,所謂完美的女人,按國家種族有所分別。

Anna Park多次移居,以僑民身分居住美國,有時會回到出生地韓國看看,Rachel說Anna一直活在「(不同)文化和語言之間,某程度上既是圈內人,又是圈外人」,展覽第一幅作品Picture That算是Anna的自傳。作品左下方的長方格內,有一隻眼睛在白色顏料下若隱若現,Rachel說那是初到猶他州的小Anna的自我演繹,「她(Anna)睜大眼睛,仰視着電視和雜誌中完美的女人(即Picture That背景中的金髮女郎),然後覺得自己不夠美麗」,最後小Anna被顏料掩蓋了。這或揭示幼小的Anna渴望融入白人社會。

社會對女性的嚴苛在作品Finders Keepers中進一步體現,針筒反映Anna對整容手術的回應;男人緊握鏡子讓女人照鏡,暗示男性對女性的凝視,他們如何評價女性的外表,或影響社會審美標準。Rachel有感人們關注女性如何表現自己,但媒體呈現女性的方式和角度總不夠多元。

藝術館營運加商業元素 參觀人數大增

除了Anna,Rachel亦有為其他亞洲藝術家策展,例如曾在珀斯讀書的香港動畫家黃炳。原來西澳藝術館於2022年在Simon Lee Foundation的支持下,成立亞洲當代藝術研究所「 Simon Lee Foundation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sian Art(SLF ICAA) 」。Rachel說她們盼透過展覽、收藏品、出版刊物、學校和公共項目,將移居澳洲的亞洲藝術家作品融入藝術館中。她續稱,這算是澳洲暫時唯一一所會專注於亞洲當代藝術的研究所,其他藝術館例如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設有亞洲藝術部門,新南威爾斯美術館亦不時與具影響力的亞洲藝術家合作,但「它(那些展覽)通常具歷史意義,卻沒有融入藝術館其他展覽部分」,像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其亞洲藝術收藏在一個空間獨立放置,Rachel說這與藝術館其他的展覽空間割裂,「這裏(西澳藝術館)你逛一圈看到的一系列作品,有來自本地(珀斯)藝術家、其他澳洲藝術家或不同的國際藝術家,讓參觀者進行跨國、跨文化對話」。

亞洲當代藝術研究所的營運計劃為期5年,Simon Lee Foundation為計劃投資了75萬澳元(約386萬港元),基金會受託人Sarah D'Onofrio指亞洲當代藝術不算是基金會資助的重點項目,但基金會為當代藝術投入了一半資源。Sarah形容珀斯的當代藝術發展環境仍在成長階段,而且珀斯位處西澳邊緣,「我們是如此孤立」,更需將遠在他方的優秀亞洲當代藝術作品帶來。在西澳藝術館館長Colin Walker看來,全球藝術市場對冉冉冒起的亞洲新興藝術家有濃厚興趣,「我覺得中國,特別是香港,仍有很強烈的歐洲聯繫,她可以擺脫大型展覽,如(Alberto)Giacometti和(Andy)Warhol這些名字,而出現更多年輕而有趣的藝術家」。另一方面,Walker認為香港的藝術氣氛相對容許談論政治,「我意思是不一定反對政府,而是評論藝術趨勢或貿易的那種(政治)」。

Walker透露,西澳藝術館打算在未來幾年增建專為亞洲當代藝術而設的大樓。過去3年,在Walker的管理下,西澳藝術館的參觀人數比新冠疫情前增加68%,同時將非政府資助的現金收入由約100萬澳元增至超過630萬澳元。香港西九文化區正面臨財赤問題,記者好奇Walker經營藝術館的秘訣,Walker說他主要為藝術館加入商業元素。他續解釋,他把以往由外部經營的禮品店和餐廳等全部變為內部經營,「這樣我們可以控制所有東西的質素,確保它們是優質的」;其次是大量私人資金流入,但他說因為氣候變化問題,不會接受來自化石燃料或採礦企業的資助,關心社會也變相爭取了公眾支持,有利參觀人數增加;第三是利用基金投資,他將部分錢投入市場,「這讓我透過商業、募款和市場,3種截然不同的來源增加收入,它們不太可能同時失敗,因此我可以分散風險」。

文˙ 姚超雯

{ 圖 } 姚超雯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