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織用品,就是編織生活的模樣,編織人際間的連結。
作為人類古老的手工藝,編織在古時主要是為了令生活更便利。但來到「買乜有乜」的21世紀,人手編織的意義,早已超越滿足生活所需。有兩名常在公園出沒的女子,不約而同擅長用一雙手,把枯葉、塑膠條這些乏人問津的剩餘物,轉化為充滿溫度的織物,既實踐她們對環保的願景,也蘊含一份無法以金錢衡量的心意,讓人心頭一暖。
「平時出街有些女仔會問,『你自己織㗎?』我說是啊,好易織㗎咋。」談起自己用打包帶織出來的織物,謙虛的芬姐總說「慚愧慚愧」。這天她揹着自製的膠帶背囊亮相,長筒狀、綠油油的背囊,外形醒目非常,「把返工衫褲、毛巾、水瓶等攝晒入去,背囊也不會變形,不會太肥大」。轉眼她又掏出一頂用打包帶織成的漁夫帽,顏色恰如維園足球場那片翠綠。「頂帽會散熱,但不算非常散熱,織來志在玩下。」說時陽光穿透帽子小孔,菱形的光影在芬姐笑瞇瞇的臉上蕩漾,煞是好看。
廢物利用 成品耐用易清潔
芬姐在維園任職花王,平常職責是澆花、修剪樹木,但對她的一班同事而言,芬姐的貢獻絕對不止於此。回收價值甚低的打包帶,在芬姐手中都能變成一件件便利工友的貼心小工具。走進工友休息間,可見手推車上全都鋪有以打包帶編織而成的墊,安置好車上散亂的清潔用品,令東西不易掉下來。車子的手柄部分,則繫上以膠帶織成的水樽套,內可放飲料,方便工友隨時補充水分。工作室內的椅子,還放有黃黃綠綠的膠帶坐墊,讓大家小休時不用坐硬板櫈。
編織背後,源自一份不簡單的韌力。約5、6年前,有朋友託芬姐幫忙收集打包帶,用來編織花籃。打包帶大多以PP(聚丙烯)製成,常用於打包速遞郵件、發泡膠箱、紙箱禮盒等,但往往因為膠料中含有雜質,或沒有標記塑膠材質編號,而被大多數回收廠拒收。不過這種物料勝在強韌、輕身、耐熱、耐濕,可以織出耐用的墊子或袋子,「冲冲水便可清潔、晾乾,(織出來的物件)用好幾年也不會破,即使有膠帶破損,只要把霉爛的剪走,補一條新的便可」。幾年來,芬姐常趁公餘時間,到北角她家附近的一間禮品店,收集沒用的打包帶,拿回家清洗、晾乾,備用。
芬姐從朋友身上學懂編織打包帶後不久,朋友便因為織得手痛,沒再織下去,芬姐卻愈織愈過癮,「我做慣粗重工作,手指好強,有晒繭喇」。她以「田字織」編織膠條,最快3小時便可編出一塊坐墊,「這種織法非常容易,好處是即使手鬆開了,織物也不會鬆散」。除了製作各式手袋、背囊、帽子、墊子,沒想到連睡覺時用的攬枕,也可以用膠條織出。膠帶攬枕是長長的圓柱體,可以隨意屈曲,依用家喜好枕肩膊、手腳,睡覺特別舒服。織織復織織,如今不少親友都有芬姐的編織品,她笑說現在不用「織畀呢個,織畀嗰個」,生活也就清閒了少許。
編織專注當下 收攝心神
用打包帶編織,初心自然是為了環保。「這些膠條不用,都是丟。編織後,地球和海洋就少些廢物。」織得上手,她漸漸感受到編織的樂趣,青黃色、菜綠色、深綠色的打包帶,可以製出不同款式的織物,有黃綠相間的手袋、造型方正扁平的側孭袋,或加上她從維園花卉展收集回來的紅色軟金屬線,捲出螺旋形狀,便可充當袋子的鈎扣。熱愛環保的她,還特地織了個孔子較疏、恍似巨型豬籠草的袋子,儲滿一袋膠樽,便一口氣拿到維園回收。
接觸編織的幾年以來,芬姐的內心也逐漸換了風景。「編織時,思緒不會起伏,可以穩定情緒。與從前相比,集中力提高了,少了很多游思妄想。」編織讓她尋回平靜,專注當下,達到修行者常說的「收攝心神」,即把耗費給外界事物的能量留給自己,讓心念不易散亂。「能量儲得夠,就不會有放不低的壓力,放鬆好多。所謂執簡以馭繁就是這樣,用簡單方法駕馭繁瑣。」
記者問她從哪兒學到這些哲理?原來芬姐中午工作小休時,喜歡泡圖書館讀「善書」,即勸人為善的各種宗教典籍,或讀讀園藝、手作、花卉設計書籍,消磨時間。芬姐生活簡樸,編織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我不想接收太多資訊,不喜歡百無聊賴睇手機,我過些平凡樸實、簡簡單單生活就得」。她走到哪裏,就可以織到哪裏。不用動腦,隨時隨地,雙手也會自動導航,在互相穿梭的膠帶中尋回平靜,帶她鑽進心中的家。
文:宋霖鈴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