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不久,便已有不少同學需要「幫襯」診所,多數都是患上像傷風、感冒一類上呼吸道感染。外邪容易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容易出現發冷發熱、乏力、喉嚨痛、鼻塞、咳嗽等病徵。無論是何種細菌、病毒的致病原,一但侵襲身體,病徵大同小異。以中醫理解,感染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RSV、新冠病毒的治療方式,亦沒有多大分別,一律依患者臨床表現辨證用藥。(撰文:註冊中醫師邱宇鋒)
我們偶爾都會患上傷風感冒,只要生存在地球上,我們無時無刻都要和周圍的環境及微生物打交道,偶爾患上外感是無可避免的。在絕大部份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都能發揮力量克敵制勝,逐漸痊癒,不過過程中可能會經歷不適病徵,可以使用藥物紓緩,要是不幸出現併發症,就要及時處理。
偶爾會患傷風感冒是正常的,成年人可能一年感冒三、四次,兒童的免疫系統未成熟,可能傷風感冒機會比成年人多一些。但要是傷風感冒頻密到幾乎每隔兩三個禮拜就要看病吃藥,就似乎密了一些。
鼻敏感與傷風感冒混淆
箇中原因之一,是將鼻敏感與傷風感冒混淆,於是以為經常患上感染性疾病,實則不然,純屬誤會。鼻敏感跟傷風一樣同樣會出現像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傷風感冒症狀,但鼻敏感不屬感染,屬於對周圍環境過敏,溫差、濕度、空氣不流通、接觸致敏原等都可以誘發過敏反應,待身體適應後這些徵狀便會消失。至於傷風感冒屬於感染,病徵會不分環境持續出現。中醫治療傷風感冒,主要從解表祛邪的角度,減少病邪對身體影響,幫助康復。至於改善鼻敏感,則重在扶正養生,在紓緩病徵的同時,積極想辦法減少發作。
身體真.虛弱
箇中原因之二,是身體真的比較虛弱,主要是指氣虛,對應臟腑主要是肺、脾。氣虛衛外不固,外界風寒濕邪或細菌病毒一類微生物容易入侵身體,招致感染不適。肺氣虛的常見表現是怕冷、怕吹風、少氣乏力、容易無故出汗。肺主皮毛,肺氣虛的人皮毛疏鬆,因此外邪容易乘虛而入。肺氣虛的調治主要是益氣固表,常用中藥如黃芪、白朮,方劑如玉屏風散(黃芪、防風、白朮)。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氣虛主要影響運化飲食和水液的功能,會削弱抵禦病邪的能力。脾氣虛的人通常肌肉不實、體力欠佳、面色蒼白、大便偏爛,可因胃口欠佳而消瘦,或因水濕不運而虛胖水腫。脾氣虛的調治主要是健脾改善運化,常用中藥如黨參、白朮、淮山、扁豆等,方劑如四君子湯(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
氣虛患者平日要加強運動鍛煉,少吃寒涼生冷食物,以加強身體機能。此外中醫強調「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教導孩童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著涼,能減低受感染機會。
病人錯覺以為老是感冒
箇中原因之三,這是醫者誤診的問題,尤其是中醫。有些中醫經常都會將「感冒未清」、「濕重」掛在口邊,濫用「感冒」的診斷,這會給病人錯覺,以為自己老是感冒,其實根本不是感冒作祟,而是其他方面失調。譬如學童經常訴說自己出現狀似感冒的頭痛、腹痛、泄瀉、周身痠痛、呼吸不順、渾身無力等主觀不適症狀,無法通過客觀檢查或化驗證實,有可能是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建議要調整心態,配合學習自我放鬆減壓,有需要時可主動尋求專業協助。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