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俠醫仁心:非一般的醫學修煉(2)

明報

更新於 06月16日17:50 • 發布於 06月16日20:30 • 健康
2003年3月趙偉仁在日本接受訓練時遇上櫻花盛開。(趙偉仁攝)
2003年3月趙偉仁在日本接受訓練時遇上櫻花盛開。(趙偉仁攝)

【明報專訊】日本是全世界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1960年日本胃癌學會已經提倡胃癌篩查。經過長年的創新發展和技術演化,當代日本胃癌的治癒率是全球最高。從病理數據和研究發現,早期黏膜層胃癌的淋巴腺轉移風險極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能根治早期胃癌,患者亦能保存胃部和消化功能,避免開刀切胃的痛苦。

過去20年無創內鏡手術急速發展,現時利用內鏡已能夠治療很多腸胃道疾病。回想當年在日本學習時,ESD技術才剛起步發展,整個手術方法都是從零開始在日本開創,我有幸見證井上晴洋教授應用他和內鏡儀器公司共同開發的ESD手術刀,完成食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全球首例。還記得當日教授和整個團隊都非常緊張,始終利用新儀器開創新手術關乎病人生命,整個ESD手術歷時5小時,教授為了病人的安全,小心翼翼做每個步驟,確保沒有穿孔和併發症。在旁的除了我以外,還有10多名年輕醫生支援整個手術過程。我為學習到全球首創的ESD技術而感到興奮的同時,不禁思考日本在創新的成功元素是着重個人主意(individualism)還是團體精神(collectivism)?

激烈競爭誘發創新思維

在日本要成為醫學教授,必須在該項專科達到非常出色的成就,同時得到院校和同業的認受和尊重!在我留學日本的年代,在同一院校裏,每個學科只能有一名教授,競爭非常激烈,這個情况到現在仍差不多。這樣激烈的競爭正是誘發創新思維的其中一項重要元素,因為個人在專業和創新上的突破是成為教授的必要條件!同時日本亦傳承了武士道精神,除了擁有「每件事都能做到極致」的精神外,競爭中的失敗者亦會退下火線,以小我成全大我,團體精神重於個人主義!當然現代日本人不再像「幕府將軍」一般,在失敗後為保持個人尊嚴而切腹,生活中我們亦不需要效法古人般過分看重團體精神,但同時亦應理解到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過度宣揚個人主義而引致的問題,相信要在權利和義務中取得平衡。在個人帶領醫學創新時,亦要尊重團體合作,醫學上「離經叛道」的概念從創新到實踐必要經過團隊反覆討論,第一研究者的概念會通過這討論過程而優化,同時團隊亦會尊重提倡概念的第一研究者的發明,但一切必要以病人健康為大前提。

和日本年輕醫生閒談時發現,有些當醫生的原因是從小受到醫生父親的影響,或將來要繼承家族辦的醫院,也有為了理想和服務病人。井上教授則因為父親死於胃癌而發憤成為上消化道外科教授,努力研究優化治療的方法。但我甚少聽到修讀醫科是為了將來更舒適的生活,因日本醫生的時薪與在便利店工作相差不遠,責任卻是天壤之別!

在日本的醫學修煉令我明白日本人從櫻花盛放得到的啟發:「人生就像櫻花一樣,盛放的時間雖短,燦爛的情景卻是永遠!」醫學創新能為病人帶來像櫻花綻放的燦爛成果,但同時創新過程中卻要面對種種失敗!從1000次的失敗中找出1次的成功,就足以為患者改善治療的方法,甚至找到醫學發展的新方向!

文:趙偉仁(中大醫學院院長)

(愛手術、愛教學、愛創新、愛機械人、愛畫畫。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分享對生命的百般熱愛,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