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天旋地轉的感覺,雖然醫生說不是什麼大問題,卻讓你放心不下?其實這樣的顧慮是必要的,儘管暈眩很常見,大部分的原因也確實不嚴重,但有時暈眩也可能是中風、腫瘤等重大疾病的徵兆,甚至可能沒有合併其他症狀,容易讓人輕忽而錯過及早救治的時機。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全球每3個人就有1個一生中至少曾經歷過一次暈眩現象;在台灣,40歲以上民眾暈眩的盛行率高達4成。暈眩發作時天旋地轉,相當不好受,但大多適度休息就能恢復;不過,暈眩也可能是重大疾病的警訊,尤其是「中樞型暈眩」,更有賴醫師及早發現。
1成以上病人屬於中樞型暈眩 可能隱藏重大疾病
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助理教授吳靖農醫師表示,暈眩大致分為周邊型和中樞型,雖然各有很細微的表現差異,但一般民眾很難區辨,可能因此疏忽嚴重性,建議還是就醫由醫師或精密檢查來判定:
• 周邊型暈眩:主要是掌管平衡的內耳功能出問題,例如前庭神經炎或梅尼爾氏症。
• 中樞型暈眩:大約6~7成是中風,3成是腦瘤引起,因為中風出血或梗塞的病灶在小腦、腦幹,或腫瘤壓迫到小腦、腦幹,引發暈眩。
吳靖農指出,雖然大部分暈眩病人屬於周邊型暈眩,較沒有立即性的危害,但仍有約10~15%屬於中樞型暈眩。另有研究顯示,因急性暈眩就診的病患中,有高達四分之一的比例被診斷為腦部暫時性缺血、腦梗塞或腦部腫瘤等中樞病灶。因此當病人因暈眩走進診間,首要是排除是否有立即危險性的中樞型暈眩。
很多人對於中風症狀的認知像是臉部表情不對稱、單側手臂無力下垂、說話口齒不清、半邊癱瘓等,但如果中風的病灶只在小腦或腦幹掌管平衡的位置,沒有傷及大腦的運動區或感覺區,那麼病人可能只會有暈眩症狀,而沒有合併其他症狀,因而錯過黃金救治時間,「這樣的病人還不少,文獻統計,單純暈眩的中風病人約占所有中風病人15~20%。」
吳靖農進一步指出,如果是單純性暈眩的中風,沒有傷及其他部位和功能,及早接受治療觀察則有機會復原良好;假設病灶持續進展,且因腦幹同時掌管生命中樞,包括呼吸、心跳等,一旦受到壓迫,反而可能有生命危險。
把握黃金救治時間 AI判讀「眼振訊號」提高篩檢準確率
由於中樞型暈眩的患者眼球振動會有特殊、複雜的訊號,因此可透過「眼振檢查」篩檢病人是否為中樞型暈眩的高危險群,再進一步決定是否安排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檢查,確認腦部是否有中風病灶或腫瘤。
吳靖農進一步解釋,暈眩的發生跟耳部迷路系統、眼球平衡以及腦部的訊號整合息息相關,而整合後的訊息又會藉由眼球的運動輸出,因此眩暈的發生常伴隨眼球非自主性的運動,即「眼振」。
不過目前的局限是眼振判讀需有專科醫師訓練而難以普及,各大醫院只能透過人工判讀,準確度僅約6~7成,且必須在專門的檢查室安排檢查。病人需戴上眼振檢查儀、透過投影機投射的移動光點,抓取病人追蹤光點的眼球運動軌跡、最後再輸出成眼振圖來進行判讀,對於來到急診室的暈眩病人,無論是檢查空間或病人的狀態,都難以在第一時間進行這樣的檢查。
長庚醫院AI核心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陳嶽鵬表示,為了突破該檢查的限制並能有更好的臨床運用,因此高雄長庚醫院與長庚醫院AI核心實驗室於2019年開始進行合作,透過AI技術開發出眼振自動判讀的模型。
利用長庚醫院自2013年起、有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確診中樞型暈眩病人的眼振訊號,訓練AI人工智慧進行判讀;同時自2020年~2021年間,安排有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暈眩病人同時進行眼振檢查,再以AI判讀去驗證該模型,得出的準確率提升至7成5~8成以上。
這個分析系統已經於2021年通過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其中部分眼振內容也在2022年初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暈眩伴隨3情況別輕忽 1種情形才建議吃止暈藥
吳靖農表示,現階段除了持續改善AI眼振判讀模型的效度外,下階段則希望進一步改善眼振檢測裝置,讓操作更簡便,使第一線的急診醫師和病患能直接使用,一旦AI判讀為中樞型暈眩的高危險群,就能盡快安排腦部影像檢查鑑別診斷,讓病人能獲得精準的治療。
他也提醒,周邊型暈眩和中樞型暈眩雖然有特定的表現型態,除了透過眼振訊號的檢測之外,民眾還是可以觀察以下3種情形,一旦有異常,應提高警覺,有可能是中樞性暈眩,建議仍要就醫檢查,找出病因才能及早對症治療:
1. 伴隨其他中風症狀:例如突發性的單側肢體麻木無力、嘴角歪斜、輕微步態不穩、伴隨頭暈等現象。
2. 過去不曾發生、突如其來的暈眩:最常見的原因還是急性的前庭功能失衡,不一定是較具危險性的中樞型暈眩,最好還是就醫找出原因,排除其他可能的危險性。
3. 暈眩型態和往常不同:如果過去不定時、偶爾就會暈眩,也清楚原先暈眩的原因並不是嚴重生命危險的問題,但暈眩型態卻和過往不太一樣,建議就醫確認是否為其他原因引起。例如梅尼爾氏症病人在過往暈眩發作前,通常會出現耳悶、耳鳴等先兆,但這次的發作是睡夢中就突然一陣天旋地轉而暈醒,與過去不太一樣,還是要儘速就醫,排除潛在中樞性病灶的問題。
當暈眩發作時,吳靖農強調,除非本身有慢性暈眩的情況,也清楚暈眩原因、且型態和往常一樣,才可考慮服用慣用的止暈藥,否則發生暈眩時,最好還是就醫檢查,醫師可能先開立藥物讓病人服用並觀察幾天,也有更專門的診所可提供眼振或暈眩檢查,或是轉診大醫院,都能幫助找出暈眩真正原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