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減肥不吃澱粉,就是你一直復胖的兇手!運動後更要吃「高醣」...營養師解析「瘦身5大迷思」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2022年11月22日01:00 • 楊惠婷
減肥不吃澱粉,就是你一直復胖的兇手!運動後更要吃「高醣」...營養師解析「瘦身5大迷思」

為減肥拒吃澱粉?大錯特錯!

現代醫界的顯學是「預防醫學」,將人體所需的各項營養融入日常生活、維持健康的體魄,而非等生病了再來治療。換句話說,平時的營養攝取,遠比患病時的救治來得重要。

首先,為大家介紹人體重要的三大營養素,分別是醣類、蛋白質和脂肪,三者在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與新陳代謝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缺一不可。

其中的澱粉是一種組成複雜的碳水化合物,身體內所有的細胞(尤其是腦細胞)都需要澱粉分解出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簡單來說,澱粉並不是身體的敵人,而是提供動力來源的營養銀行。若飲食中的澱粉過少,會造成體內醣類不足,身體所需的熱量也會跟著下降,於是,作為人體最大動能來源(但存量最少)──肝醣便會減少。為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肌肉內的蛋白質與脂肪組織裡的脂質,便會取代醣類成為能量來源,逐漸消耗分解。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脂肪量下降了,但肌肉量也會跟著流失,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使人落入「變瘦→變胖→變瘦→變胖」的復胖煉獄,反而有礙減重。

有些蔬菜其實是澱粉,別誤食!

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將食物分為六大類,其中包含主食類及蔬菜類。每份主食類的熱量為70大卡、醣類含量為15公克、蛋白質含量為2公克,主食類食物主要提供身體能量,因此含醣量及熱量會較高。

每份蔬菜類熱量為25大卡,醣類含量僅5公克、蛋白質含量為1公克,蔬菜類主要提供膳食纖維,所以含醣量與熱量較低。

兩相比較下,主食類的熱量及醣類,都比蔬菜類多了約三倍。換句話說,不論你是想減重、解決便祕問題或控制三高,多吃蔬菜以抑制熱量及醣類攝取,會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蔬菜的熱量不僅是六大類食物中最低,還具有飽足感、可協助排便順暢。然而根據統計,目前臺灣民眾平均1日只吃15公克的纖維質,遠不及衛福部建議的25公克至30公克。身為營養師,我自然會建議要多吃蔬菜,但各位知道嗎?有些蔬菜披著蔬菜的外皮,其實內在富含澱粉,這類富含高澱粉的蔬菜,通常稱為「澱粉類蔬菜」。

澱粉類蔬菜的熱量及醣類都很高,其中芋頭的熱量,將近是一般主食類平均值的1.7倍;地瓜的醣類,甚至是一般主食類平均值的1.8倍。然而,一般人卻很少意識到此事,有不少人誤以為玉米、南瓜、馬鈴薯、芋頭等蔬菜的熱量偏低,毫無戒心的搭配飯和麵一起食用,也有的人愛把菱角、地瓜當點心,不知不覺間吃下大量的熱量及醣類,導致身材走樣,甚至影響血糖的穩定。

喝一匙油,不如吃一份堅果

網路上常有人分享關於食用油的小撇步,例如每天喝一湯匙椰子油或橄欖油,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坦白說,與其喝油,我建議不如每天吃一份堅果。除了同樣可獲得不飽和脂肪酸之外,還能同時攝取礦物質。衛福部在《國民每日飲食指南》中,也明確建議成人每天應攝取一份堅果類,有利於降低血脂。所謂一份堅果,大約是1湯匙的量(約5顆至6顆,但若是體積較大的堅果〔如核桃〕,2顆就算一份)。

至於喝油是否能促進排便順暢?其實直接飲用油脂,大部分仍會被人體消化吸收,若真要達到幫助排便的效果,攝取量必須非常多(而非1湯匙就夠)。若真的喝下這麼多油,除了熱量爆表,還可能導致脂肪痢(Steatorrhea,因消化不良或脂肪攝取欠佳,導致的腹瀉)。因此,想擁有「順暢人生」,建議還是多攝取新鮮蔬果,搭配足夠的水分較健康。

最後提醒大家,在保存油脂時,務必置於陰涼、乾燥處,才不會使油脂劣變、產生自由基(致癌物質),加速身體老化。

太常吃早午餐,徒增身體負擔

現在很流行早午餐,英文為brunch,由breakfast(早餐)與lunch(午餐)組成,將早餐和午餐合併食用。一般常見的早午餐為鬆餅、蜜糖吐司、起司蛋、西式麵包等,屬於高油、高糖的美式食物,雖然早午餐通常會搭配生菜沙拉,但纖維含量與自助餐的便當相比仍少了許多。

此外,把早餐延到午餐時段才吃,很容易因為餓了太久而吃下更多的食物,攝取的熱量也較高;剛睡醒的腸胃若要一次消化、吸收這麼多食物,將造成身體器官的負擔。

大家如果假日和朋友相約吃早午餐,建議剛睡醒後,可先喝杯含燕麥的鮮奶墊墊胃。研究顯示,早餐喝奶類製品比喝果汁來得好,奶類裡頭的乳脂可增加飽足感、延緩飢餓,午餐自然就會吃得較少一點。

運動後1小時內,可以進食嗎?

身為營養師,我除了關心大眾飲食健康之外,也很樂見民眾認真運動。每次舉辦營養研習營,提問時總有學員問我:「運動後1小時內吃東西會胖嗎?」

在此向大家釐清一個觀念,不論是運動前還是運動後,攝取過多的熱量,都可能導致脂肪合成並儲存體內,造成肥胖。所以運動後1小時當然可以進食,只是攝取食物的種類及分量必須慎選。

的確,運動能讓身體更強壯,但運動前、中、後該如何補充營養?由於運動時會消耗肌肉內大量的肝醣,而肝醣更是肌肉最快速、最直接的能量來源,所以運動後最重要的,就是將消耗的肝醣補充回來,使肌肉消除疲勞、回復充滿力量的狀態。運動後1小時或2小時內建議攝取的食物,大致分為兩種:

一、高醣類食物

運動後必須多吃高GI值的高醣類食物,例如白米飯、馬鈴薯、玉米、吐司等。此種醣類組成最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可快速補充肝醣、幫助修復運動後的肌肉。

二、低脂蛋白質

運動過程中,隨著強度越高,肌肉受損的程度會越嚴重,因此,運動後除了補充肝醣之外,也要攝取適當的蛋白質,以修復肌肉。建議各位攝取脂肪含量較低的蛋白質,像是豆製品、豆漿、鮮蚵、水煮蛋等。

了解運動後應攝取的食物種類後,大家可能會好奇,分量究竟該吃多少才夠?實際上,這得視各位的運動時間及強度而定,換句話說,每個人運動後需要補充的熱量都不一樣,必須以客製化的個人菜單為主。

書籍介紹

不斷醣、降三高的七七七飲食法:貪吃的營養學博士這樣吃,遠離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體檢數字全正常。
作者: 楊惠婷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9/03

作者簡介
楊惠婷

藥學博士,現為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大數據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曾任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發展育成中心主任,專長為精準營養、食品安全及保健食品研發等,是臺灣營養與食品雙專業的跨界教師。

具國際ISO食安主任稽核員資格、兩岸營養師資格(臺灣高考營養師以及中國最高級公共營養師證照),是臺灣政府、高校、中小學的健康餐飲諮詢委員、HACCP協會副祕書長與中小企業營養顧問。其獨到的理論觀點與貼近市場實務的豐富經驗,體現於深得人心的超親民演講風格。著有《公共衞生營養學》等數餘本專業專書。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劉芮菁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