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周日話題:「沉浸式」的香港

明報

更新於 06月22日17:36 • 發布於 06月22日20:30
香港近年推廣「沉浸式」旅遊,2022年西九文化區舉行沉浸體驗展「尋找足印.莫內」,結合光影、聲音等效果呈現莫內約200幅畫作。圖中畫作是《印象.日出》,大眾可以走入畫中,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資料圖片)
香港近年推廣「沉浸式」旅遊,2022年西九文化區舉行沉浸體驗展「尋找足印.莫內」,結合光影、聲音等效果呈現莫內約200幅畫作。圖中畫作是《印象.日出》,大眾可以走入畫中,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系列與「沉」字相關又有點差異的詞彙,不經不覺地已進入公共話題及論述之中。

一直以來,在中文裏「沉迷」也不是好東西,例如成年人沉迷賭博,兒童或青少年沉迷打機,一個「沉」字,帶出負面的涵意,勸人清醒一下,有時乾脆便稱為「沉溺」。此外,在廣東話裏早有「搭沉船」一語,網絡潮語也有「沉船」,指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在香港如今的政治經濟氣壓下,「沉」字描繪了大家的感覺。可是,這一字的用法近年在政治語言中顯得更複雜,讓人有點不知所措。

「沉醉」,不要得的浪漫

首先是「沉醉」。不久之前,特首李家超勸大家不要看到身邊店舖關門、街道蕭條,便終日「沉醉討論日常變化」,媒體也不應過分誇大。「沉醉」本來不像「沉迷」那樣負面,帶點中性甚至偏向正面。郁達夫有一本短篇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相當有名,中國大陸著名導演婁燁多年前也有一部電影叫《春風沉醉的夜晚》,獲不少獎項。看一部小說、電視劇或電影,我們會沉醉在某個角色或某個故事,沒有人覺得不妥,有人甚至埋怨如今所有人滑手機、看短視頻,不停轉移注意力,只有淺度注視,不懂或不願沉醉在文學或電影的世界。但經特首提點,我頓覺「沉醉」原來也是一種不太要得的浪漫,因為會過分懷舊與悲觀,有不少社論也提醒港人,不要「沉醉舊夢」,尋找新機遇,與去年帶點嘲諷的金句「咁係因為你悲觀,我睇到由治及興帶嚟嘅好處」有點和應。

否定沉醉,就是向前看,鄧小平當年說過,籠統來說,大部分政治人物的修辭亦如此,既是期望管理,亦是公眾情感的調校。我記得,九七年回歸不久,香港遇上金融風暴、經濟衰退,政府也有類似說法,甚至在流行文化裏也出現種種呼應。電影《金雞》裏梁家輝飾演的陳教授有一金句:「舊時、舊時,『舊屎』冲左落廁所㗎喇!」提醒港人,我們本該是理性、經濟動物,不要太多愁善感,沉迷過去。

港府推沉浸旅遊 「深度又新穎」

細心想來,「沉醉」的新用法,只算是香港幾十年來政治語言的蕭規曹隨,尚屬小變。但是,另一個跟「沉」有關的詞語出現,便令我不知如何調校自己面對香港的情緒,這便是「沉浸」(immersion)或「沉浸式」(immersive)。

這顯然是極為新近的歐化中文,是由科技帶動的用語。我首先是注意到旅遊業的討論,大概是拜所謂沉浸式展覽及美術館所賜,例如韓國的Arte Museum或日本的teamLab等,利用各種數碼技術,包括VR及AR,結合各類藝術形式,創作及策展多媒體多感觀的藝術裝置,令參觀者置身作品之中。於是,香港政府也強調以「沉浸」的方式來推廣旅遊,除了也跟其他城市一樣,讓這些近年賺大錢、又新興又流動的美術館來港吸客之外,就是讓市民及旅客用手機應用程式在城市景點AR打卡,例如旅遊事務署推出的文化創意旅遊項目「城市景昔」,特首與議員也強調,此為香港旅遊的新方向,據說是又深度又新穎的旅遊體驗。

一時間,「沉浸式」的點子突然多起來,特首叫人研究一下維港可以如何「沉浸」,有一位議員也說太平山也可以「沉浸」。雖然有點一窩蜂的感覺,但大部分城市也在做相似的事情,本來也沒有什麼好詬病,我決定去試一下「城市景昔」再評。但最令我驚訝的是,連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也說,在國家事務研習課程加入「沉浸式學習」,讓公務員與內地學者、官員和民眾交流,「沉浸式」地體驗內地官員為人民謀福利及士大夫精神,從而認識中國治國理念。

走入超現實 脫離日常

「沉浸」這個詞似乎在官場官話中流行起來,不止於是搞旺旅遊業的新點子,還是治理的大方向。換言之,不要「沉醉」過去乃至日常,向前看,前面有什麼?就是大勢所趨的「沉浸」,但它指的是什麼?

中文「沉浸」二字,我們過去少用,在政策文件中更少,英文的immersion一詞,在一些英美國家,通常用在新移民或留學生身上,其實與「融入」(assimilation)差不多,就是讓新來的人融入本地社會、日常生活,變得自然和諧,例如immersion program,大學及政府提供一些短期課程或工作坊,令參加者學會用日常英語交談或學習方式,適應當地的生活節奏及制度等等。但是,如今「沉浸」的不是自然,卻與新數碼技術與藝術意念連繫,要沉浸其中的是一種人為造出來的現實,與日常脫離的超現實。如果有去過那些「沉浸式」美術館,當知道箇中的體驗: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看到的,往往是超乎日常、把感觀放大、恍如沒有邊界的現實,例如,當中的花要比大自然的更鮮艷,天空的星星要更閃,更像隨手可摘,甚至參觀者可以走進作品中,在不同作品之間穿梭。

公務員也沉浸 學士大夫精神

在香港,「沉浸」是美學,也有意無意成為治理手段,首先,不要沉醉在本屬自然或人之常情的世界,卻要沉浸在一個精心炮製的、不那麼自然、不那麼日常的當下及未來。這個當下及未來如何,就如那些美術館一樣,不必跟日常或自然發生關係,甚至與現實的邏輯也毋需相符,乃至是否構成一貫的敘述也不用講究。以前鼓勵公務員與一般平民百姓學習國情,甚至有一陣子說是要學習領導人的講話與精神,這說得通,也容易明白。但如今卻要體驗內地幹部如何為人民服務,又要從中感受士大夫精神,一個是新中國以來的口號,一個是舊中國的傳統,兩者如何連繫起來?但不管感到如何陌生不解,「沉浸」其中就是對了,因為關鍵不是理解,是「沉浸式」體驗。

常言道,香港進入新常態,但正如道可道,非常道,「沉浸」就是新常態,也是非常態。

文˙葉蔭聰

編輯•周淑樺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