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歷史中,兵器不僅是冷冰冰的戰爭工具,亦是統治者權威的象徵,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貴族階層炫耀財富和地位的資本等,承載着深厚的文化、身分、藝術意義。最近,近200件華麗精緻的禮儀兵器匯聚於香港城市大學,從北非到阿拉伯半島,從高加索地區到整個亞洲,展品地域跨度極大,呈現出不同時代與文化的百態。
是次展覽「威武奢華:跨文化禮儀兵器藝術展」,由城大般哥展覽館總監陳麗碧與敦煌基金會副總監Rachel Parikh聯合策展。陳麗碧指:「兵器代表軍事(力量),無論是地方還是國家,都需要它作為一種展示的載體。但我們更着重它在戰場以外的功能,因為兵器背後的象徵很豐富,使用多少人力、物力、資源材料裝飾,可以看出擁有者身分地位(的高低),所以它比珠寶更為重要。」綜觀多個世紀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不少兵器裝飾精緻,材質珍貴,象徵權力、地位、宗教信仰和文化身分,權貴多數在大型典禮或宗教儀式上才會佩戴,因此被統稱為禮儀兵器。
今次展品近八成由夢蝶軒借出,夢蝶軒主人盧茵茵鍾情研究古代黃金工藝,因而接觸到不同兵器,並留意到東西文化的相互影響,繼而在約8年前開始學習和收藏禮儀兵器。她說要令一件物品變為一件藝術品,在於其觀賞價值,「當藝術元素進入一件具功能的物品時,就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即藝術的角度去看它」。盧茵茵說,一件具基本功能的物品要花如此多心思去着重藝術元素,「那就是因為權貴會用它來表現權力、品味和財富」。
刀劍象徵地位、精神
以斯里蘭卡的卡斯坦劍(kastane)為例,這種長劍是貴族和王室成員流行一時的配飾,佩戴它意味着在宮廷中享有高貴地位。展覽有一把19世紀的卡斯坦劍,工藝精緻,刀柄和刀鞘上均鑲嵌了多顆紅寶石裝飾,盡顯氣派;旁邊則有一把印度獨有的近身武器——克撻兒短劍(katar),由一個用拳頭握住的H形劍柄及三角形刀刃組成。這把克撻兒短劍的劍柄全由一塊玉雕刻而成,看着它鏤空的部分就可以想像製作時不惜工本,耗費了多大尺寸的玉。
盧茵茵續指,在跨文化中也可看到刀劍代表男性的高貴精神和修養,如中國的君子劍;又或者象徵男子氣概,例如來自19世紀也門薩那的嘉比亞彎刀(jambiya),它最初被也門半遊牧民族和農村村民用於防禦,慢慢演變成榮譽、地位權力和陽剛氣質的象徵。當地部落的男孩成年時,就會收到人生的第一把嘉比亞彎刀,標誌他們成為男子漢。
「正因兵器除了裝飾,也有象徵意義,所以每一把刀上都可以看到一些故事, 包括(宗教)信仰。」盧茵茵表示,例如在印度,禮儀兵器在宗教實踐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印度伊斯蘭教的兵器上會使用關於阿拉(真主)、先知穆罕默德、《古蘭經》等元素,保佑佩戴者遠離危險,印度教亦經常描繪神祇擁有多種武器,代表其強大及「正義戰勝邪惡」。
盧茵茵的收藏中,有一把刀柄上刻劃了印度神話的比恰瓦匕首(bichuwa),它的裝飾圖案分為3層,她認為有可能跟濕婆神化身雄賢的起源故事相關。匕首上有一些濕婆神的視覺意象,包括祂的坐騎公牛南迪、標記形象林伽和其子象頭神,她指出,印度教的神話中有許多神與神的鬥爭,包含警世的信息,人們會透過藝術形式在兵器上表達出來。
製作反映工匠智慧
製作禮儀兵器往往需要投入大量心力,牽涉雕刻、鑲金、寶石鑲嵌等工藝,一件禮儀兵器在鑄造和裝飾上凝結了眾多工匠的智慧。例如盧茵茵借出的一把集大成之作——水晶羊首嵌金紅寶腰刀,由鑄刀匠、玉石雕刻師、寶石切割師、金匠、玉石鑲嵌師等共同參與製作;又例如城大般哥展覽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趙式慶借出的藏品日本刀,鋒刃上的雲白色紋路(刃紋),體現出刀匠們對美學的極致追求。每個日本刀匠流派都有獨特的淬火方法,使用不同黏土混合物,控制塗層厚度和水溫變化,可產生各種刃紋樣式,因此刃紋的燒製技巧最能呈現出刀匠個性和技術。
文化交流影響兵器裝飾
在琳琅滿目的禮儀兵器之中,中國展區中幾幅畫作乍看格格不入,然而細觀畫中人物,便發現他們腰間佩掛刀劍、弓箭等裝備,部分將領身披鎧甲,英姿煥發。原來它們是乾隆皇帝為表彰凱旋功臣而繪製的紫光閣功臣像,旁邊特別展出與畫像對應的盔甲、劍和弓箭。陳麗碧指,紫光閣功臣像能夠直觀地看到清朝的多元民族,乾隆如何平衡不同的民族文化,亦反映到他的品味和當時的軍事文化等。
陳麗碧希望強調東西文化交流,展示貿易、出征和殖民主義等,如何影響了兵器的裝飾、用料和藝術元素,令它們變得更豐富多元。展覽最後一區有一件來自印尼的格里斯劍(kris)和劍鞘,劍刃是獨特波浪形,劍鞘上有精細的花卉圖案,將西方美學與本土文化特色融為一體。劍鞘上飾滿來自斯里蘭卡的藍寶石,這也可反映貿易路線如何促進了各地文化的融合。
威武奢華:跨文化禮儀兵器藝術展
日期:即日至2025年2月23日
開放時間:早上10:00至晚上7:00(周一休館)
地址: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
費用:免費
文︰陳真紀
編輯︰梁曉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收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