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盜汗睡夢中出汗 更年期、過勞常見

明報

更新於 06月16日17:50 • 發布於 06月16日20:30
異常出汗–入睡後異常出汗,醒來即止,是盜汗的典型病徵。(明報製圖)
異常出汗–入睡後異常出汗,醒來即止,是盜汗的典型病徵。(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盜汗是指入睡後不自覺出汗,醒來即止,原因與環境炎熱或衣被過多等無關。盜汗在成年人身上屬於病態出汗,為體內機能失調所致。中醫理論認為血虛、陰虛是常見原因,多見於更年期女性、過勞或休息不足者。要改善盜汗,可通過中藥治療、針灸,配合飲食作息調攝,恢復陰陽平衡。

盜汗又名寢汗,始見於《黃帝內經》。明代《景岳全書》指出:「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在入睡後異常出汗,醒來汗止,是盜汗的典型病徵。臨牀上盜汗輕症者,可在臨睡醒前1至2小時出現輕微出汗,不影響睡眠,無特殊不適;重症者在剛入睡或快將入睡時便劇烈出汗,無法制止,甚則沾濕衣服被褥留下汗漬,伴隨口乾舌燥、心煩、潮熱、消瘦、容易驚醒、便秘等症狀。元代醫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認為盜汗屬血虛、陰虛。由於操勞過度,亡血失精,精血虧損可致虛火內生,津液不能自藏,常在陽去入陰時外泄,為陰虛盜汗之病機,治療需要養陰清熱。

更年期、過勞 陰虛內熱夜睡不寧

證屬陰虛內熱的盜汗,常見於更年期女士、長期勞累休息不足者,或罹患熱病傷陰者。由於腎陰不足,水火不濟,引致虛熱內擾。患者當處於睡眠狀態時,陰虛內熱失調易使夜睡不寧,身體本來在夜間主靜的時候會變得亢奮,腠理開泄,出現流汗的反應。除盜汗外,陰虛患者在臨牀還可見身熱顴紅、午後潮熱、心煩易怒、口乾、消瘦、舌紅少津,女士可見月經提前、量多、經期延長,男士可見夢遺滑精。治療上患者宜滋陰降火,通過滋養肝腎來平衡陰陽,再配合清虛熱的治法使虛火自降。常用方藥有當歸六黃湯、麥味地黃丸、生地黃、熟地黃、麥冬、黃柏等。

憂思心血不足 驚醒心慌胸悶

心血不足是盜汗另一個常見原因,由於長期情志不暢、憂思鬱結,使心血過耗,繼而陰陽失調令心氣浮越,導致心液(汗為心之液)不藏,而乘夜間外泄形成盜汗。常見表現包括心慌心悸、心怯易驚、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失眠多夢等。這類患者容易在晚間盜汗時突然驚醒,伴隨心慌、胸悶、不安感,需要一段時間方能平復。在治療方面,這類患者可通過補心血和養心安神,從而控制出汗,常用方藥包括歸脾湯、天王補心丹、當歸、酸棗仁、龍眼肉等。

有些中藥具有收斂止汗作用,例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煅牡蠣、五味子等。治療盜汗時,可先按照辨證施治原則遣方用藥,再適量配搭有收斂止汗功效的藥物,以增強療效。

伴發熱咳血消瘦 或患嚴重疾病

中醫雖然認為盜汗為身體失調引致,但盜汗也有可能反映患上嚴重疾病,例如結核病、惡性腫瘤、甲狀腺危象(或其他嚴重內分泌紊亂)等。假如盜汗伴隨發熱、咳血、持續消瘦、經常倦怠乏力等,就不能輕描淡寫地視作簡單「失調」而掉以輕心,建議患者應該接受全面身體檢查,尋找病因,積極醫治。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