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街知巷聞【趁墟系列之四】:曾經的「乜都有」社區 聯和墟緣起對抗呃秤

明報

更新於 2021年02月27日18:17 • 發布於 2021年02月27日20:30
聯和市場–2002年停用,後獲批活化為「城鄉生活館」,計劃與本地菜農合作,銷售農產品。(潘曉彤攝)
聯和市場–2002年停用,後獲批活化為「城鄉生活館」,計劃與本地菜農合作,銷售農產品。(潘曉彤攝)
聯和市場旁的聯盛街,曾是攤販滿佈的天光墟。(潘曉彤攝)
聯和市場旁的聯盛街,曾是攤販滿佈的天光墟。(潘曉彤攝)
聯和市場旁的空地舊日搭滿帳幕,大牌檔將市場的矮牆嚴密包圍。(潘曉彤攝)
聯和市場旁的空地舊日搭滿帳幕,大牌檔將市場的矮牆嚴密包圍。(潘曉彤攝)
花碼牌–路旁石碑以花碼記錄當年引水建設的捐款。(潘曉彤攝)
花碼牌–路旁石碑以花碼記錄當年引水建設的捐款。(潘曉彤攝)
牛綁–彭樂三向理民府爭取建立石碑,指示前往崇謙堂村的去路。(潘曉彤攝)
牛綁–彭樂三向理民府爭取建立石碑,指示前往崇謙堂村的去路。(潘曉彤攝)

【明報專訊】午飯時間,聯和墟馳名豬手麵店門外圍攏着飢腸轆轆的人。我們肚子一樣咕咕叫,卻沒有足以匹敵的耐性,但求在趕往下一站前醫肚,隨茶餐廳姐姐叫喚,餐牌也沒看便溜進去。甫坐下,同行幾位便因座位過於逼仄,毅然抽身離開,憤然說「還有大把選擇」。聯和墟一帶食肆不少,經過西餐廳,缺乏耐性的我們同樣無在洋燭前舉杯淺酌和鋸扒的雅興,匆匆走過。聽說在八九十年代,附近的皇后山與新圍有數個英軍軍營,休班軍人會來聯和墟消遣,這間裝潢格調顯然與社區環境格格不入的西餐廳,當年正是許多軍人的聚腳地。在我們抵達心儀的魚蛋粉麵店前,也經過一間深受藝文愛好者喜愛的日式拉麵店,聽聞老闆有着逼令食客把食物吃光光的個性。因為與火車站有段距離,相對被水貨客淹沒的石湖墟,聯和墟即使熱鬧興旺,依然保有鄉郊城鎮的安寧。但隨着新式高樓住宅近年大舉落成,街巷間充滿說不出分別的許多地產舖,一些與居民氣息相連的小店卻已被逼遷。

51年開市 飲茶飛髮曬相買餸買貓狗……

電影《每當變幻時》中,一身圍裙水鞋的阿妙和魚佬坐在富貴墟屋頂上感慨時光流逝,取景之地聯和市場亦有着同樣的繁盛和衰落。據《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三.粉嶺》記載,聯和墟於1951年開市,由三合土建蓋的有蓋市場內設有60個檔位,售賣豬牛肉、魚、雞鴨和豆腐等。市場旁有攤販擺賣,四周的兩層樓宇地下更有地舖90間,賣洋貨賣米賣雜貨,也有茶樓、理髮店和冲曬店,開市後兩年更開立跳舞學院和戲院。

小時候居住皇后山的彭玉文瞥見過墟市的興盛。難得一覺睡到大天光的暑假,他曾跟隨阿公天未光就把一籮籮的菠蘿搬上密斗車,車上還有沙頭角公路兩旁務農的農民與他們的菜、雞、鴨,大伙兒整裝待發前往聯和墟。攤檔在有蓋市場旁邊的聯盛街兩旁鋪展,天光便散去。居民咁神心天光就買餸?彭玉文說,特意來採購的許多都是來自港九餐廳酒樓的買手,非常熱鬧。攤販除了擺賣新鮮蔬果家禽,更有等待新主人認養的初生小貓小狗,「一些人家裏養了貓狗,生了好多隻,養唔來就拿去賣,好搶手的」。墟市熱鬧得甚至把一旁的有蓋市場掩蓋,彭玉文笑說「(有蓋市場)堵牆睇都睇唔到」,因為旁邊搭滿了層層疊疊有如迷宮的大牌檔,買完餸的人回家前都愛在此飲茶吃早餐。

「事實上,在新界,墟市的建立及其興衰往往是村落間互相競爭的結果。」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國成在書中寫到聯和墟建立的由來。聯和墟原來有着與大埔太和市新墟破舊立新相似的過去,書中記述當地老村民所言,指建墟隱含地方利益鬥爭──聯和墟的建立是要與上水石湖墟競爭。據知當年主持石湖墟的廖姓鄉民在收取秤佣時常常多收費用,其他鄉民多次投訴無果,加上收取公秤費所得收入也只用於該區建設,粉嶺村民受盡委屈。

花碼牌記善舉 石碑載兩村交往

與聯和墟相隔一條大馬路的安樂村,沈思形容曾是個難得的小資階級社區,富商建築低密度別墅,民國風的庭園與室內設計吸引許多粵語長片借用實景拍攝。時至今日卻是高樓幢幢的工廈區,更無村代表。再走入啲的崇謙堂村當年有位退休牧師彭樂三,以人口急增為由落力向政府爭取,終與鄉紳組成聯和置業有限公司,遂建立聯和墟應付粉嶺人的生活所需,彭玉文想像「聯和」之名寄託着不要再有剝削的和平願景。

到訪當天,邀得崇謙堂村村長歐陽鳳珍帶路,帶我們去看看善人彭樂三的遺蹟,首先是馬路旁後被髹上紅字翻新的「花碼牌」,說道當年馬屎埔以前沒有「水食」,彭樂三一邊與地主接洽,一邊募資鑿水壩給他們引水,石碑上以花碼記錄的就是當年的捐獻,我看得一頭霧水,村長自豪指說稱彭樂三捐款最多。遙看馬路彼方的聯和墟,她想起的除了一時繁盛,更深刻是臉上的炙熱疼痛,「我好細個已經聞過催淚彈啦!政府想拆雞雞鴨鴨啲棚,收番地,用來做咩呢?不是即時有用,總之要人離場,我們反對,就放催淚彈,塊面幾痛呀!」

韶華已去,我們腳下穩步踏走的行人路,曾是她童年時蹦跳來回跨步的大坑渠,追隨她回村步伐,我們走到一塊空地,上方端着兩塊石碑,村長說她昨天才抹過,說人們從前騎馬拉牛,累了就綁在此處。後來安樂村村民卻不讓崇謙堂村民循此路回村,「彭樂三先生覺得唔公道,就向理民府爭取、立碑」。碑上文字寫明此路是入村公路,也禁止綁牛阻塞。村長笑說,後來兩村村民都好和氣,「崇謙堂村是教會村,安樂村很多人都會來崇拜」。

文˙ 潘曉彤

………………………………………

人文圈:聯合與共和之墟

粉嶺平原,明清時遠離縣府,被梧桐山與深圳河所隔,一直低度開發,疏落分佈鄧、彭氏等廣府大族,以及客家村落。張麗翔於《粉嶺舊時月色》(2014年出版)指這裏曾「狐蹤處處,麝貓四竄 」,1899年英人租借後,情况始變。

由北京發起的拆聖堂殺教士風潮,傳至新安(今日深圳),基督教教會巴色會在李朗及布吉培養的信徒教士,遷到對岸受保護的新界粉嶺,入住新圍、小坑村、祠堂村、麻笏村。他們與慕道者在1901年於松磡堂建客家福音村崇謙堂,至1934年有百多人,被譽為安居樂業、親愛恤睦、合於古訓、友助扶持的模範村,令人聯想1920至1922年間被稱為模範省的廣東省,廣州在陳炯明治下建設成走向共和的開放、現代化都市。巴色會牧師彭樂三退休後致力團結社區,1918年聯合粉嶺鄉、龍躍頭、安樂村組成聯安堂,後與更多鄉村倡結聯和堂維繫感情;1921年主持馬屎埔水利工程,1928年後續為鄉民爭取權益的高莆村李仲莊,三度成為粉嶺鄉議局主席。國內大約在10年前熱話「民國範兒」,他們似乎是在這邊可接軌人物。

1914年,馮鏡湖及馮其焯等富商在崇謙堂村旁購地,成立公司建安樂村。前者以鶴山茶商起家,後者皇仁畢業,曾任洋行及實業買辦。安樂村共劃130多塊土地,每塊一萬呎,任由地主發展成民居、別墅、祠堂、書室、道場、學校、菜站、農場、工場、木園、果園。民居別墅建築中西夾雜,風格迥異。每戶挖井,又引塘坑「鳳水」(即麻笏河)入村成縱橫河道。居民之後加入美洲客家歸僑,1949年後中國各省都有。村內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儒教、佛教信徒共融。

現時的私營靈灰龕原址是軒轅祖祠及新農學校,校內曾設立「新界農業求新會」,1950年由李仲莊及凌道揚成立。凌是崇謙堂凌牧師之子,一位世界級農林學家,1948年移居香港,1955年任崇基學院院長、1963年任中大統籌委會主席前,曾為促進香港農業擔任很多公職。粉嶺在1950年代後農產品佔全新界的四成,李仲莊、凌道揚與彭樂三的貢獻毋庸置疑。

安樂村如能保留到現時,定能吸引全球深度遊旅客,是城市規劃界的經典個案。我們看到官商未勾結、地產未形成霸權前,一種能使中產居民獲得幸福生活的土地利用方式,迹近社會主義花園城市烏托邦,詳情可見曾居於此的張麗翔及李熙瑜等人之著作。

1910年粉嶺火車站投用後,又建成沙頭角公路及新圍軍營,自此英軍常出入粉嶺。賽馬、高球及打獵是英軍的休閒活動,這些活動佔用的大草地,1911年是在金錢村一帶的粉嶺高球場,1918年在軍地河岸平地,供放牧小馬,並給快活谷賽馬祛暑用。1925年,「障礙賽俱樂部」熱心成員P.Grove及T.Birkett在粉嶺火車站附近別墅度假,在附近山野狩獵自娛,滿載而歸後向會友推廣,以軍地牧場為基地,把整個新界北作獵場及障礙賽賽場,獲騎兵、海軍、炮兵及近衛團支持。

粉嶺大草地 成英軍港督俱樂部

他們繼至成立「粉嶺獵賽會」,租賃現時神召會原址鄧裕興樓為會址,名「獵者之裝備」,提供代養賽馬、追獵、狩獵、膳宿服務,遵照英式方法,放出一群獵狗追捕獵物,盛裝男女獵人騎馬追蹤。1934年港督貝璐為參加粉嶺獵賽會活動,廢半山港督別墅遷到粉嶺(古洞)去。軍地北1926年被馬會建成馬術比賽場地,1931年舉辦賽事,吸引華人入場賭博。估計香港的狐狸及大靈貓在那時大量消失,粉嶺平原則人口大增,流動頻繁。

二戰後軍地馬場停用,新圍軍營Gallipoli Lines及不久後啟用的皇后山軍營Burma Line,有大批尼泊爾籍軍人進駐,他們期待休假時在附近有購買個人物品及消費的地方。然而當時區內卻無墟市,要往上水墟買賣,惟該墟對外人有差別對待。1946年粉嶺連同粉嶺平原48村商議建墟,粉嶺鄉、高莆鄉、崇謙堂、安樂村等鄉紳成立公司眾籌,聯和墟1951年終落成。張麗翔強調這曾是由下而上、人際甚至是人與自然關係融洽的墟市,滿載活力與希望。為中國引入邏輯學、倡議「調和立國」的另一民國範兒章士釗,在二三十年代提出中國應朝農國方向發展,在當年以至現在仍被人嘲笑是冬烘,他在聯和墟應覓得知音。

文˙彭玉文

………………………………………

掌故 :隨發展而起 隨發展而落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粉嶺區的大片林野成為洋人狩獵旅遊的好地方。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通車,粉嶺設有車站,後來1912年又開通沙頭角窄軌支線,粉嶺交通大為改善,發展的時機到來。

粉嶺哥爾夫舊球場1911年底完工,在港島的華人發展商也看準這機會:1914年,馮鏡湖與馮其焯等商人開始在當地收購大量農地,賣給1916年成立的「粉嶺居業置地植牧有限公司」,先後興建新式洋樓的「安樂村」,其中著名的有鏡湖別墅、瑞勝書室、軒轅祖祠、賴餘馨堂等。

日佔結束後,粉嶺周邊一帶人口急增,大埔墟和石湖墟已不能應付粉嶺和沙頭角區大量的農畜產品交易。鄉紳認為粉嶺附近十里之內並無建設上稍為合理之墟市,所以從1946年開始,崇謙堂村的彭樂三和其他地區鄉紳向政府提出創建新墟市的計劃,1947年獲批建立聯和墟。在李仲莊、彭富華等7位鄉紳和軍地粉嶺平原48村主事人組織下,成立「聯和置業有限公司」, 發展這個被稱為新式概念的聯和墟。

聯和墟於1951年1月20日正式開幕,墟集商店種類多元,除了街市外,另設醫局、消防局和戲院及「聯和新村」房屋。墟的中央是「聯和市場」,初期設有「墟期」,各地鄉民可在開墟日「趁墟」。

當港英政府在1970年代末拓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安樂村開始被清拆,漸漸變為工業區,現只餘土地公和歷史碑記。而聯和墟的「聯和新村」亦被拆建成屋苑,街市也遷到新建的政府綜合大樓,聯和墟至今只餘「聯和市場」的地標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保留。

文˙ 沈思

{ 圖 } 潘曉彤

{ 美術 } 胡春煌

{ 編輯 } 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