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人生改進課程非人人啱 精神脆弱隨時傷「心」

明報

更新於 2018年12月13日18:41 • 發布於 2018年12月13日20:30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李佩雯攝)
(李佩雯攝)

【明報專訊】不少人因為未能盡展所長,目標和夢想又久未達成,因而報讀坊間的「人生改進課程」。但參加過的學員反應兩極,有的認為課程真能激勵自己邁向目標;有些卻大感後悔,甚至受情緒困擾而需向醫生求助。

參加人生改進課程,人生會否變得美好?答案可能人人不同,但有臨牀心理學家質疑某些課程的內容和方法,也認為這類課程並非人人適宜報讀。

藉情境代入 了解他人想法

「人生改進課程」(或稱人生課程)源自美國,1990年代開始在香港出現,坊間有不同機構營辦。根據不同的參加者所述,課程通常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發掘所長、認識自己;第二階段是激發潛能,突破自我;第三階段是展示領導才能,達成目標和夢想。課堂上一般都有情境代入環節,例如要求學員易地而處,了解對方的想法,從而體諒別人,或透過代入故事情節後作出選擇。

有曾參加某個人生改進課程的學員透露,「其中一個較深刻的環節,是在漆黑的房間閉起眼睛,導師播放一段背景聲效,模擬大家在一艘快要沉沒的船上,而救生艇只能坐幾個人。導師要他們反思,自己有沒有資格坐上救生艇,然後即場互相投票,最後沒能坐上的,都聲淚俱下地交託『臨終』的說話,藉此自我反省,例如自己有什麼特質以致獲得/不獲得別人投票,如同照鏡一樣反映自己的人生」。

先貶低自尊 再灌輸新信念

香港心理學會會長、註冊臨牀心理學家張傳義指出這類課程的導師質素良莠不齊,對待學員的態度也有分別。參加了由另一機構舉辦的人生改進課程的學員透露,課堂上分享個人經歷或真情剖白時,導師不止一次當眾責罵學員。「導師就像揭開學員日常的保護罩,令人無法逃避問題。導師會即時給意見或追問,也會質疑你的想法或做法。導師要求學員表達內心真我,有些人會在分享過程中失聲痛哭。過程猶如逐步打開你的內心世界,之後再透過另一些環節重建『自我』。」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鮑偉豪表示,「大部分人生改進課程用到類似洗腦(Brainwashing)手法。洗腦以往常用於軍隊之中,例如控制戰俘睡覺、吃飯、上廁所,或其他人類基本需要,令戰俘失去身分認同,然後向其灌輸新的行為和信念。這一類人生改進課程的手法十分相近,有些導師會貶低學員自尊,然後再鼓勵學員,並教導他們透過做一些事情改變自己」。

■處理不當 或誘發情緒問題

人生改進課程學費由數千至數萬元不等,有些人修讀過後,認為帶來正面影響,但未能長時間維持;有些則引起急性情緒問題,情緒低落,鬱鬱不歡。

個案一:很快打回原形

女學員欲了解家人何以沉迷人生改進課程,上畢課程後,他們的性格由火爆變得溫馴,受家人極力推介下她也報讀。她認為課程期間及畢業後的半年,仍會記起課堂上的得着,持正面態度看事情,而且對家人付出更多的愛,但之後便忘記,家人的性格亦打回原形。

個案二:後悔「突破自我」

有女士因男友出軌而情緒低落,希望藉課程來尋回自我。課堂其中一部分內容要求學員跳出舒適圈,突破自我,女學員因一時衝動及受學員們「鼓勵」,連續數天到蘭桂坊夜蒲,與陌生男子發生關係;事後後悔不已,一度企圖輕生,需要尋求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協助。

■不快經歷被翻開 不懂調節心態

心理學家認為,這類課程存在一些問題。

1、心靈脆弱易挫敗

張傳義表示:「學員們與導師短時間內密集式相處,彼此建立緊密關係,探索人生過程互相扶持,感覺像共渡難關的好伙伴。有些課程導師會利用這些人際關係向學員施壓,例如學員需要找新人參加,未達標的會被逼迫,遭人用傷害的說話打擊自尊和人格。一些情感脆弱的人,容易感到挫敗,引起情緒問題。」

張傳義接觸過不少個案,因曾參加這類課程而誘發精神問題或加劇情緒病。「一個精神及心理健康的人,在課堂上遭受的挑戰、壓力和打擊,或許承受得住;但精神或情緒較脆弱的,如患抑鬱焦慮、性格容易緊張、自我價值低,或不懂自我保護的人,接觸這類課程就容易出問題,他們在課程中受壓或將過去不快的經歷翻開後,無法自動整理修補。」

2、暗示引導不專業

有不專業的導師說了具暗示的說話,或會影響學員的想法。有病人向張傳義透露,課堂上導師要求他們回想以前、小時候的經歷。「例如經常不開心或對男人反感,是否小時候曾被親人侵犯過?有些人或會相信導師的話,將暗示植入腦中。」

針對這類範疇,具專業資格的心理學家了解一個人時,通常不會使用引導問法,張傳義解釋,「例如會改問:這種不開心感覺,跟以前的記憶有沒有相似的地方?令你想起什麼事情?讓病人自己去想,而且讓他們選擇透露多少」。

3、「突破」欠審慎考慮

有些人參加課程後,加深對自己的了解,跳出舒適圈,張傳義認為未嘗不是好事,問題在於使用什麼方法。他說:「有病人和女友準備結婚,但上完這些課程後突然音信全無,出走流浪數月;回來後打算迎娶女友,但對方已不願意。課程營造一種情緒高漲氣氛,灌輸『I can do it, you can do it』信息,使人一鼓作氣去做突破自我的事。但由於未經審慎考慮,有些人事後或會後悔。」

鮑偉豪補充:「沒有研究顯示,一個人做一些大膽或突破自我的行為,會從而增加自信。一個保守的人穿得性感,或害羞的人在街上大叫來突破自我,不會因此建立自信心,做這些突破行為只是一剎那的勇氣,並非因為對自己有信心。」

4、效果短暫難維持

有學員認為,課程使她以較正面的角度看事情,但維持短時間後便打回原形。張傳義形容,「好比打樁,如果根基不穩固,一個浪打過來便容易倒下。正式的心理治療,不會在一刻間去改變你,而是將你的新想法、新改變,透過一些方法協助你應用於生活中,成為日常一部分,建構過程需要較長時間」。

5、導師資歷成疑

心理學家或社工等具專業資格人士,也會舉辦與自我探索、自我成長相關的課程,張傳義表示他們會遵守兩件事,一、阻止學員做一些引起嚴重後果的事情;二、課程中或會觸碰到學員的傷心事,導師有能力處理並會跟進。然而,現時坊間的人生改進課程,導師未必受過專業訓練或持有認可資歷。某些導師更只是參加過一些人生改進課程,再受同一公司培訓後便成為課程導師。

每個人回想自己的挫折,可能觸碰到傷痛處。張傳義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那種痛有多嚴重,如果不小心處理,會引致嚴重後果。情况猶如不懂做手術的人替病人做手術,傷口沒有縫針而受細菌感染和發炎。」

■留意導師背景 情緒困擾即中止

張傳義認為課程內容可能對某些人有正面作用,但不建議情緒不穩、心靈脆弱的人報讀。若為了治療心理或情緒問題而參加這類課程,隨時誘發更大的情緒問題,「要知道,傷口可以一瞬間造成,但醫治就要很長時間」。

報讀注意:

1、正受情緒困擾或患情緒病的人不宜隨便報讀。

2、不要視人生改進課程為心理治療的課程。

3、留意導師背景,若相關課程由臨牀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輔導心理學家,或資深社工、精神專科醫生舉辦,較有信心保證。

4、若課堂過程令你受情緒困擾,或誘發情緒病復發,應考慮中止上課,並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今期專家

◆張傳義博士(香港心理學會會長、註冊臨牀心理學家)

◆鮑偉豪博士(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

文:李佩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