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香港】一方水土養一方戲劇

明報

更新於 02月08日16:38 • 發布於 02月08日20:30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舞台劇《天色》(資料圖片)
舞台劇《天色》(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翻譯劇如何移植至香港上演?英國編劇David Hare撰寫的劇本《天色》(Skylight)在1995年首演,獲得東尼獎多項提名,劇本在香港曾上映過最少兩次,2016年的版本由黃子華和陳法拉主演,當時的譯名是《前度》;2024年1月在香港演藝學院上映的版本則由王菀之、謝君豪及梁仲恆主演,並由王菀之重新翻譯劇本,可惜筆者無緣觀看《前度》,無法比較兩個譯本。

這個故事很簡單,男主角Tom是富有的餐廳老闆,女主角Kyra本是Tom的情婦,並幫他打理餐廳生意,關係曝光後Kyra選擇離開,搬到偏遠地區當教師。Tom在妻子離世後,到訪Kyra的家嘗試挽回關係,兩人討論關係與生活,討論價值觀和世界觀。

坦白說,觀看此作時總覺得興趣缺缺,撇除個人喜歡看非寫實非線性相對抽象的戲劇,也有種無法進入台上戲劇世界的感覺。《天色》是相對寫實和戲劇化的作品,而David Hare寫的當然不是香港的現實,作為香港觀眾的我,見到Tom認為Kyra放棄高薪做教師只為滿足自己做好人的欲望,非常偽善,心裏想到的是在香港做教師的朋友,最少能過上中產的生活。劇中Tom瘋狂說着Kyra的住屋如何狹小,但在學院歌劇院台上Kyra的住屋,以香港標準而言卻顯得相當寬敞舒適,對比不突出。

做一套寫實的翻譯劇,如果不大幅度改編,就要考慮如何讓觀眾覺得作品符合現實。有些戲劇選擇保留外國的現實脈絡,舞台上的就是一班說廣東話的外國人,而《天色》的選擇,是把劇中角色當成在外國生活的香港人,所以吵架時會說廣東話,但後來在劇中他們叫的士,有司機來了,又會對司機說英文。那又會引發一系列想像,或者持續追問下去會想到劇本台詞犯駁的地方。

當然翻譯劇來到香港會否「水土不服」,還有很多因素影響。筆者想起一年多前,曾經看過翻譯劇《十二怒漢》,劇本關於紐約12個陪審員審理貧民窟中少年謀殺父親的案件,那時倒有不少反思,原來當故事與自己有距離,才能感受到「不論去到哪裏,偏見總是蒙蔽真相」,真相未必愈辯愈明,反而信念會被困頓打磨拋光,閃閃生輝。

文:劉螢

(香港編劇學生)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