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傳統的小學和中學的操場空間總是呈現出一幅高度相似的圖景——長方形的操場,它幾乎百分之百被籃球場或足球場佔據,如跑道、雙槓等其他運動設施通常分佈在球場的邊緣或角落。操場整體則被教學大樓和學校與外界之間的圍牆包圍。
西班牙建築事務所ELE Arkitektura在為杜蘭戈市(Durango)的聖安東尼奧小學(San Antonio Ikastetxea)進行的戶外擴建項目中,便挑戰了保守的操場設計思路。ELE Arkitektura創始人和總監Eduardo Landia Ormaechea這樣評價傳統的操場設計:「(它們)將男孩的運動放置在中心位置,而將其他人推向了邊緣,從而進一步助長了性別的不平等。」
在這樣的理念下,ELE Arkitektura將開放、平等、流動和分享的概念融入設計規劃,並利用幾何作為設計線索,串聯操場的不同置景,也連接學校室內外兩處的活動空間。
創造內外互動 圍「打開」如風景畫
聖安東尼奧小學位於杜蘭戈市的老城區,據Eduardo介紹,它由在1930年代西班牙內戰中倖存下來的5座修道院之一改造而成,這些倖存的修道院都擁有面積較大的花園,而聖安東尼奧小學也不例外。ELE Arkitektura負責設計的區域是一個長方形平坦的戶外綠地,周圍被7米高的圍牆包圍。談到對項目的理解和想要實現的願景時,事務所表示:「我們希望在這個項目創造雙重意義上的互動——由外向內的意義上,我們在包圍操場的高牆上增加了開放性,(在視野上)這不僅增強了居民的城市生活體驗,為路過的人們製造小而美的地標,由外可見的操場也可以吸引新的學生;由內向外的意義上,在非學校使用的時間段,該操場向公眾開放,是對所在城市的饋贈。」
項目最後的呈現,高牆的一部分被「打開」,紅色的框架在視覺上似三聯畫的畫框,而牆後高低起伏的學校操場區域,以及後方的城市和山景,自然而然成為了如畫作一般的存在。這一處理也猶如中國庭院設計中的「框景」手法,巧妙地利用已有卻未被發覺的現實,製造彷彿風景畫的效果。
以高低劃功能區 按年齡建社交空間
學校和操場所在區域的遠景是起伏的山脈,事務所選擇在平坦的區域,建造升起的山丘,這呼應其自然背景,為學生創造了俯瞰遠處的小小觀景台;通過高低錯落,也自然地規劃出了不同的功能區域。首先是利用抬高的平台而建造出的露天劇場式的空間,它向下面對着一個鼓勵學生栽培植物的區域;緊接着是一處位於山丘高處、較為私密的社交空間,其中有兩把座椅,它面向遠處的自然景色;其後方是一個穹頂的遊樂空間;再向前則有3個適合2至4人的立方體社交「盒子」;其前方的沙地自然成為大型滑梯的緩衝,也可成為沙灘類運動和遊戲的場地。整個設計以紅色作為醒目的色彩線索。
ELE Arkitektura負責了聖安東尼奧幼稚園和小學兩個階段的擴建,幼稚園擴建為第一階段,小學為第二階段。當談到這兩個針對不同年齡段項目的區別時,Eduardo說道:「我們的研究包括對於例如Emmi Pikler、Maria Montessori等著名教育學家理論的學習,也包括在學校現場對於學生遊玩行為的觀察。在觀察中,我們發現7至12歲的學生(操場擴建項目研究年齡段)和6歲及以下兒童(第一階段擴建項目研究年齡段)的區別。低齡兒童遊玩的時間更長,活動範圍更大,孩子之間的小群體也在動態地不斷變化;而7至12歲的學生中,朋友間的小群體變得更固定,活動比起低齡兒童相對靜態,而由於該年齡段學生開始使用電子設備,增加了使用靜態空間的需求。」這些研究和觀察被應用到設計中,操場同時提供了為更小群體和較多人均可聚集社交的空間劃分。
借鑑荷美名家 捨棄「球類主打」
這一設計項目的核心,即拒絕偏向男學生運動功能的操場設計,拒絕帶有性別偏見的設計,Eduardo從荷蘭建築師Aldo van Eyck和美國藝術家野口勇的20世紀操場設計中獲得借鑑。Aldo van Eyck在二戰後,曾為阿姆斯特丹城市規劃部設計了數百個公共兒童遊樂區。雖然因為戰後社會資源緊張,並非所有都得以建造,但在已建造的項目中不難發現一些設計原型:例如拱形、圓形、四方形等極簡的幾何形式。在它們的不同組合間,可以靈活構建出不同的功能和活動動線,也方便適配大小和形狀不一的可用公共空間。而野口勇的雕塑和裝置創作,因融合了西方的抽象極簡美學與東方的禪宗意味而聞名。他將這一美學沿用在公共兒童遊樂場的設計,有過多次概念性的大膽嘗試。雖然許多未在現實中建造,但卻為未來的同類設計提供了一個大膽的願景。
可以說ELE Arkitektura的操場設計令人耳目一新。建築事務所捨棄利用球類運動作為主功能區,取而代之提供了「去性別化」的遊樂空間。不僅如此,他們挑戰複製黏貼式的小學操場設計,呈現了一個摩登而經典的視覺語言。成年人對於兒童的世界或許永遠只能停留在某種猜測和想像中,ELE Arkitektura對於聖安東尼奧小學項目的設計不失為一種有趣的嘗試。
文:三皮(藝術和建築設計跨文化傳播人、撰稿人,常駐倫敦)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