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深水埗主教山因清拆工程而發現的百年羅馬式蓄水池,內裡過百條的花崗石柱,加上紅磚拱頂和拱門設計,極具歷史價值,因而引起極大迴響。不過,除了主教山的蓄水池外,究竟香港還有其他鮮為人知的羅馬式建築嗎?當然有,這次就帶大家尋找本地4個羅馬式建築物,在欣賞其設計美學的同時,能加深認識香港這片土地。
1. 禁足離島上的「羅馬浴場」——石鼓洲康復院
提到羅馬浴場,你可能會想起位於英國巴斯(Bath)的著名景點,但其實在石鼓洲上,也有一座酷似羅馬浴場的建築物。石鼓洲位於大嶼山芝麻灣以南,距離長洲約有20分鐘船程。島上有一座建於1963年的男子戒毒中心「石鼓洲康復院」,由於島上缺乏水源,因而建設一座羅馬式儲水庫。其建築設計最特別的是其4邊的雙層拱門設計,加上池邊的仿古羅馬人體雕塑,富有羅馬浴場的特色,極具觀賞價值。可惜石鼓洲是禁區,若想登島,須向戒毒會申請批文,或是於每年舉辦的開放日,透過指定團體方能前往參觀。
院舍內的建築都是由院友們一手一腳搭建而成,單是這個羅馬式儲水庫,便花了15年時間才完成。
儲水庫旁建有仿古羅馬人像和天使雕塑。
儲水庫旁還設有一條旋轉樓梯,可通往上層。
2. 新古典主義建築——聖瑪加利大堂
位於跑馬地的聖瑪加利大堂,於1923年建成,由意大利建築師U. Gonella設計,現時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整座教堂以新古典主義建築設計,仿效了古羅馬和古希臘的建築元素,門廊由4條多利克石柱(Doric Order)支撐,柱子以傳統的希臘設計,難怪其外觀充滿古希臘神殿的風格。至於教堂的內部,則帶有歌德式建築風格,而天花板的筒形拱頂,更是在羅馬式建築中常見的設計元素。拱頂上刻有的浮雕方格,配上兩旁古典風的圓石柱,予人神聖莊嚴的感覺。另外,教堂兩旁的牆壁亦有14幅繪有耶穌受難至復活過程的木刻雕塑,值得大家停下來鑑賞。
教堂兩側的牆壁設有不少彩色玻璃窗。
多利克柱的設計源自古希臘,特點是其柱身較為粗壯,並且具有20條凹槽。
本地僅存羅馬式建築
在殖民地時期,香港不少公共建築都採用了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如第一代的東亞銀行,便是當中的佼佼者。不過,由於這種建築風格日漸式微,時至今日,在香港已較難找到這類型的建築。
3. 清雅簡約的聖堂——基督君王小堂
位於銅鑼灣聖保祿修院內的基督君王小堂,建於1928年,於1973年重修後,現為一級歷史建築。聖堂參考了早期基督教的羅馬式建築風格設計,內部的圓頂,配上刻有花卉雕刻的格林多柱(Corinthian Order),古典優雅。加上內堂不設任何柱樑,加強了空間感,即使站在任何的角落,都能清楚看到設於中央的祭台。另外,聖堂的入口處亦以多條格林多柱支撐的三角楣飾(pediment)設計,也是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時代常用的建築元素。
內堂設計以黃白色為主調,感覺清雅簡約。
聖堂內的柱子底部刻有仿古羅馬天使雕塑。
4. 鬧市中的古蹟——終審法院大樓
曾作為香港最高法院和立法局大樓的中環終審法院大樓,是一座樓高3層的法定古蹟。它於1912年落成,由英國建築師 Sir Aston Webb和Ingress Bell設計,屬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之一,既仿效了古羅馬的中軸式設計和古希臘的建築元素,又揉合了遠東的建築特色。大樓地下柱廊的圓柱設計,由較為纖幼的愛奧尼(Ionic Order)圓柱和粗壯的多利克石柱(Doric Order)組成,排列整齊,加上其拱門設計,營造出一幅對稱完美的構圖,難怪不少電影也在此取景,亦吸引不少新人到這裡拍攝婚紗照。
大樓由花崗石建成,而在建築物頂部的穹頂上,亦鑲有青銅製的都鐸皇冠雕塑。
地下柱廊每根圓柱高約17米。
TEXT:ONYX
PHOTO:香港電台 「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小島作客》、網絡圖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