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在萬呎高空中看了以世界末日後的貧瘠世界為背景的電影《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Furiosa: A Mad Max Saga)。內裏講述在末日災難後人類爭奪資源的故事,同時希望尋到世界上最後一處豐盛之地Green Place。電影中的廢墟頹廢美學很吸引,粗獷又隨意,可算是直面末日、果敢想像未來的一種方式。現實中的氣候變化、人類貪婪地肆意發展人工智能、連連的戰爭等,都令人覺得末日不遠矣。末日感及對未來的恐懼,是筆者游走多地飽覽林林總總的藝術形式後的共感。尤其在新一代的藝術表達中,常帶對未來的唏噓感,藉着創作去探究未知——不論是美好還是醜陋,或是試圖以作品提醒當下的人。比如在韓國光州雙年展的「盤索里」及從斯里蘭卡的Colomboscope藝術節移師至阿布扎比421空間的展覽「Way of the Forest」,兩個展覽的論述及作品皆包含對周遭環境及未來的反思。結合對科技、自然、傳統,甚至靈性習俗等想像,偏離單一宗教及族群的習俗文化,展現出後現代的複雜性。未來不再是單一線性發展,而是以網狀方式延伸出無限可能。
以關係美學理論見稱的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以韓國傳統曲藝體裁「盤索里」為主題,借光州雙年展塑造出一個平台讓藝術家及觀者思考人、機械、動物與靈性習俗之間的關係。雙年展不論在整個策展的美學及論述上,都展現出濃厚的虛幻及未來感,氣氛怪異神秘。盤索里有「大眾的聲音」之意,亦與朝鮮薩滿傳統關係密切。雙年展中有頗多思考靈性及科技關係的創作。在俄羅斯烏赫塔藝術家Sofya Skidan的What do you call a weirdness that hasn't quite come together?(2019-2024)的投影錄像作品中,舞者以怪異的舞姿在自然環境如洞穴、河邊,以及人工合成的祭台等地方起舞,肢體扭曲的動作教人聯想起異形。錄像投影在3幅佈滿人工合成物裝飾的長直布料上,營造出神秘又頹廢的氣氛。藝術家以此思考人類及非人類之間的關係,以及薩滿數碼化(Cyber Shamanism)等議題。美國藝術家Max Hooper Schneider的LYSIS FIELD(2024)算是雙年展的一個亮點。藝術家運用了大量人工合成物及現成物,營造一個有獨立生態的園景,想像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園林景致。於再無有機物的世界中,園景美學是否會另闢蹊徑?
另一邊廂從Colomboscope藝術節帶到421空間的「Way of the Forest」,聚焦看待森林的各種方式。烏茲別克藝術家Saodat Ismailova的3屏錄像作品Arslanbob(2023)對於Arslanbob森林作研究。那是一片種滿核桃樹的森林,是當地居民的神聖之地。傳說核桃樹會定時發出迷幻氣體,或會連結靈性管道,豐富我們對神奇大自然之聯想。這似是在提醒現代人應從大自然中尋找知識,遵從傳統生活智慧的引導,或會尋到豐富又神奇的知識寶藏。尼日利亞藝術家Otobong Nkanga的一系列由印刷畫作組成的裝置作品Intimate Series(2021),亦正正刻劃出人與自然知識資訊互通的多重想像。
兩個展覽方向都提出對未來的不同提案,形塑出很不一樣的美學氛圍。「盤索里」偏向廢墟式的未來,同時亦加插對靈性習俗的想像;「Way of the Forest」傾向探究大自然中的潛在機制。未來終究是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只有一種形態。
作者簡介: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
文:鄧芷茵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