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居日港人偕夫購入 瀨戶老屋修葺從古 留瓦頂復土牆煥新

明報

更新於 9小時前 • 發布於 5小時前 • 開眼 建築
港人林琪香與丈夫金森正起購入加藤仲右衞門邸,申請瀨戶市政府資助,並在網絡眾籌資金,冀用日本傳統建築工法修葺它。(受訪者提供)
港人林琪香與丈夫金森正起購入加藤仲右衞門邸,申請瀨戶市政府資助,並在網絡眾籌資金,冀用日本傳統建築工法修葺它。(受訪者提供)
加藤仲右衞門邸位於瀨戶市內的窯垣小徑。(受訪者提供)
加藤仲右衞門邸位於瀨戶市內的窯垣小徑。(受訪者提供)
窯垣小徑的牆壁都是用陶窰工具堆積而成。(受訪者提供)
窯垣小徑的牆壁都是用陶窰工具堆積而成。(受訪者提供)
加藤仲右衞門邸的瓦頂是瀨戶瓦片,取瀨戶在地白泥製造,現已停產。(受訪者提供)
加藤仲右衞門邸的瓦頂是瀨戶瓦片,取瀨戶在地白泥製造,現已停產。(受訪者提供)
加藤仲右衞門邸室內原甚雜亂,現已清理部分位置。(受訪者提供)
加藤仲右衞門邸室內原甚雜亂,現已清理部分位置。(受訪者提供)
從加藤仲右衞門邸室內的窗外望,可見茂盛的植物。(受訪者提供)
從加藤仲右衞門邸室內的窗外望,可見茂盛的植物。(受訪者提供)
加藤仲右衞門邸的老玻璃在舊屋常見,以口吹玻璃的方式製成,表面透有浮光。(受訪者提供)
加藤仲右衞門邸的老玻璃在舊屋常見,以口吹玻璃的方式製成,表面透有浮光。(受訪者提供)
傳統房屋常用土牆,土牆結構內是「竹小舞」,發酵後的泥土分數次塗抹在竹小舞,從而形成土牆。(受訪者提供)
傳統房屋常用土牆,土牆結構內是「竹小舞」,發酵後的泥土分數次塗抹在竹小舞,從而形成土牆。(受訪者提供)
修茸工程會拆卸前屋主以現代方式加建的部分,再以日本傳統建築工法重建。(受訪者提供)
修茸工程會拆卸前屋主以現代方式加建的部分,再以日本傳統建築工法重建。(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當一個地方的出產物足夠本事,它就會成為該物件的代名詞——日語せともの(瀬戸物)指的是瀨戶燒製出產的陶器,亦能統稱所有陶器。瀨戶市從前是陶瓷重鎮,但隨着都市發展,一如其他日本小市鎮,年輕人出走大城市,遺留舊歷史與老建築。市內一間老房子雖被市政府定為重要景觀建築,卻日久失修。居日港人和她的日人丈夫購入後,在網絡眾籌資金,冀用日本傳統建築技法修葺。

瀨戶是「日本六古窯」之一,最近的大城市是港人熟悉的名古屋。老房子的名字是加藤仲右衞門邸,有100年歷史,位於市內的窯垣小徑,左右兩邊是窯垣小徑藝廊(窯垣の小径ギャラリー)和窯垣小徑資料館,整條小徑的牆壁都是用陶窰工具堆積而成。日本自2004年起施行《景觀法》,保護城鄉景觀,加藤仲右衞門邸就是瀨戶10個重要景觀建築之一。前屋主是造陶瓷的家族,工人亦曾住屋內,他們常常沿着小徑運送陶窰工具和胚體。

榫卯結構無地基 禦地震不敵雨水

雖然大宅是重要景觀建築,卻日久失修——部分瓦頂倒塌,天花板有漏水的情况,木樑柱發霉或被白蟻蛀蝕;前屋主因年事已高而到老人院居住,家俬和大量雜物仍留於屋內。港人林琪香現居日本,她的丈夫金森正起是金工藝術家,他有個興趣是四處探索舊屋,偶然經地產網發現了加藤仲右衞門邸。林琪香後來隨金森到訪房子,她憶述首次到訪時濕氣很重,現場也很雜亂,「你可以想像它有大梳化、電視機、牀,還有很多東西,所以看的時候看到一頭霧水」。老房子開價約1300萬日圓(現約68萬港元),兩人起初卻步,認為價錢不合房屋狀况;後來發現開價的大部分費用用於清理雜物和收拾房子,遂提議自行清理,2020年底終以三分之一價錢購入。

「買了它,然後用我們的方法去整理好它,用我們可以營運的方式去營運它,維持這間屋的狀况,好像是一件挺好的事。」林琪香說。因成本和防漏水之故,許多買了傳統舊屋的人都會棄用瓦頂,改用金屬頂,一勞永逸。林琪香和金森問過建築師朋友,他們都提議以現代方式改造,如斬去多餘的樑柱、將牆壁換成大玻璃,不過兩人決定用傳統工法修葺房子,也去除前屋主後來以現代方式增建的部分。

因資金不足,他們優先維修老房子損毀部分,已花費約二三百萬日圓(現約10萬至16萬港元),如被白蟻蛀蝕或發霉的木樑柱,以及漏水的瓦頂。修葺瓦頂的報價上千萬日圓(現逾52萬港元),因為熟悉日本傳統建築技法的工匠並不多,而且傳統技法工序繁複,造價更貴。像加藤仲右衞門邸這種日式老房子,都是榫卯結構,並未下地基,房子落在石頭之上,經歷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但它敵不過雨水。

保留浮光老玻璃 廚浴等「土」法重建

加藤仲右衞門邸的瓦頂是瀨戶瓦片,取在地白泥製造,現已停產,所以修復工作並非更換瓦片,假若瓦片破裂,才取相較不顯眼位置的瓦片代替,缺失位置就用其他瓦片。現時許多日本房屋仍用瓦頂,但做法已跟傳統技法截然不同。傳統技法先鋪開泥土,鋪泥方法叫「土葺き」,透過泥土固定瓦片。因此,雨水亦會透過屋頂瓦片移動形成的間隙進入,隨着泥土吸收水分,泥土漸漸崩潰。於是年逾七旬的老工匠,先掀起瓦片,重新鋪抹鬆塌了的泥土,最後才放回瓦片。除了保留瀨戶瓦片,林琪香表示亦會保留屋內的老玻璃和庭園圍牆。老玻璃在舊屋常見,以口吹玻璃的方式製成,玻璃受熱時用口吹成球,然後放在平面上,切成一塊塊玻璃,比較單薄,而且表面凹凸不平,透有浮光;庭園圍牆用上前屋主燒陶時用的道具建成,一如窯垣小徑的特色。

傳統技法採用天然材料,林琪香認為並不會生產建築廢料,建築所用到的泥土和竹都能重用,或當作肥料。傳統房屋常用土牆,土牆的結構內是「竹小舞」,即是用竹和麻繩編成的骨架,泥土發酵後增加黏度,分數次塗抹泥土在竹小舞,從而形成土牆,不過土牆會剝落,所以有人會選擇在表面塗抹水泥。「工法未必可以對應到現代的生活,但是我們有興趣。我們有方法可以做的話,就想試試看。可能令人對我們現代生活環境有些不同看法。」林琪香說。今次網絡眾籌,是瀨戶市群眾集資活用事業補助金(瀬戸市クラウドファンディング活用事業補助金)的一部分,只要他們成功眾籌400萬日圓(現約21萬港元),市政府就會資助400萬日圓,林琪香和金森將資金用於以傳統技法重建現代方式增建的部分,但維修仍需額外支付約300萬日圓。浴室、廚房、洗衣房等都用化學合成物料建成,拆掉後他們將用土牆和三和土重建,另外屋內一些破爛了的建具,也需要維修或更換。三和土混合3種材料而成,未有水泥時,常被用於鋪設地面。老房子重建項目眾籌了22日已經達標,不過拆卸增建部分期間,發現不少新問題,如部分橫樑被埋起來,因而發霉,那些部分尚未估價,最終造價仍說不準。

「陶瓷家」變工藝廊 展日本傳統美學

金森是金工藝術家,林琪香也有管理藝廊的經驗,所以他們選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工藝藝廊來營運下去。林琪香表示,日本的工藝藝廊的展示方式多是西式做法,用光燈聚焦在作品之上,但日本傳統美學強調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空間共融,她希望盡量採自然光,或只作簡單的室內照明,「讓作品融和進空間裏,希望做更面向日本傳統美學的展示空間」。他們計劃,營運藝廊所得的經費繼續用於維護房子,合作的創作單位偏好同樣珍惜日本傳統文化價值,例如來自奈良的土屋織物所(つちや織物所)從種棉開始,採收棉花,然後織成線和布,再去創作。至於跟香港藝術家合作?「我自己還蠻希望帶一些香港的文化藝術過來的,但可能得待藝廊的方向走得順了,再慢慢調節。」林琪香答道。

文:嚴嘉栢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