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兒言自得:兒科今昔

明報

更新於 8小時前 • 發布於 5小時前

【明報專訊】兒科作為一個專科,在香港的日子不算長。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其前身華人西醫書院則成立於1887年),但兒科要等到1964年才在醫學院裏獨立成系。在這之前,瑪麗醫院的兒科,只是內科部門之內一個小單位。那時香港,負責治療患病兒童,多是普通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s),患重症住院病童,看的也是以照顧成人為主的內科醫生。那時一般人錯覺,大多兒童病比成人病簡單,懂得醫治成人的醫生,當然毋懼醫治兒童。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在港大兒科部門工作時,系主任夏志深教授曾向我們說:「有些內科醫生以為兒童只是微型成人(miniature adults),只有帶他們到新生兒病房見識見識,他們才不敢說什麼也懂。」

秦漢醫書已有兒科記載

其實,2000多年前,被尊稱為醫學之父的希臘聖賢希波格拉底(公元前460年至前370年)著述,已涵括不少兒科疾病,包括哮喘、寄生蟲、腦積水、淋巴結核,以及新生兒頭顱血腫(cephalhematoma)和馬蹄內翻足(clubfoot)等。世上首間象徵兒童病獨立成科的兒童醫院,早於1802年在巴黎成立,只接收年齡15歲以下病人。其後歐洲各國相繼建立兒童醫院。美國也於1855年,在費城成立首間坐落在美洲的兒童醫院。屈指算來,巴黎的兒童醫院,比香港的早了200多年。

我國兒科歷史也是源遠流長。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醫書裏已有兒科記載。到了隋唐時代(公元581年至907年),一些地方醫署已設立少小科或小兒署,專治兒童疾病。看來在1000多年前,國人已接受小兒病需專人處理的概念,那比外國來得還要早。後世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公元581年至682年),著有《千金方》一書,書中綱目便把婦、兒科排在首、二位,可見兒科在當時所受的重視。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錢乙(1032年至1113年),更是公認的兒科專家,著有《小兒藥證直訣》一書,被稱為「幼科之鼻祖」,是兒科經典著作。他發明六味地黃丸,據說可促進兒童生長發育,至今尚被視為兒童益腎養氣的補藥。

為兒童看病非「小兒科」

到了今天,兒科已茁壯成長,成了醫學院及醫院不可或缺的大科,並且隨着醫學潮流分科愈來愈細、愈來愈專的趨勢,演變成種類繁多的亞專科(subspecialties),例如新生兒科、兒童心臟科、兒童腦神經內科、兒童呼吸科、兒童腎臟科等。但古往今來,不論兒科如何演變,卻逃不過一個不變事實,就是為兒童看病一點也不「小兒科」,而是困難多多。

錢乙的弟子閻季忠在為《小兒藥證直訣》作序時說:「醫之為藝誠難矣,而治小兒為尤難。」這句話一點沒有誇張。閻氏指出為小兒看病的難處在於「小兒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病徵不如成人明顯,生長未成熟以致不同年齡小兒形態不同等。即是說,傳統「望、聞、問、切」,在小兒身上未必管用。閻氏還說,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兒科醫生都深深體會,新生兒和嬰幼兒,由於體質脆弱和器官功能未成熟,小毛病也可導致嚴重後果;本來病情正在好轉,突然急轉直下甚至夭亡的也屢見不鮮。

不知是不是因為這些難處,醫科畢業生投身兒科的意欲,近年似不如前。希望這只是暫時現象,兒童是未來社會棟樑,兒科醫生專職保障兒童健康,對社會是何等重要!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