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實話,如果計長片的話,《鈴芽之旅》該是新海誠歷來最成熟、最完整的作品。認識新海誠,不能否認其獨白創作,以至愛情短片的命題與寫作確實流暢,而且他最值得欣賞的地方,從來不是劇本創作,反之是超仔細的電腦作畫、馬尾 JK、日本 JR 鐵路和貓,以上四點至今從未改變。
所以由《追逐繁星的孩子》到《天氣之子》,作為觀眾的我們有時會錯重點——的確,作畫精緻程度冠絕今日愈發隨便的日本動畫業界(《SPY X FAMILY》是少有的例外,成本不低的《鬼滅之刃》更已達到精品級,不能比較),馬尾 JK 亦很可愛,但敘事呢?《追逐繁星的孩子》過於薄弱,《天氣之子》與《你的名字。》的場景不同但劇情設計非常相似,而前者有關氣候的命題又因為同時涉及大量議題而顯得薄弱。若說「災難系列」,《你的名字。》相對入屋,因為它亦是三者中最通俗的超時空愛情故事。
單說《鈴芽之旅》的劇情主線,大可總結是再一次重覆《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只是將男女主角位置調轉,變成馬尾 JK 拯救心儀男生。但相對而言,其比喻、意像以至廢墟的呈現,都扣緊「地震」命題。再三反覆出現的手機地震警告,無形無色的災難蚯蚓,不斷從試圖走出門口引發地震災害,即使不是生活在日本的觀眾,也感受到日本國民由始至終仍活在天災的陰霾下。這也是新海誠至今對天災威脅最直白的描寫。
電影安排鈴芽為「關門」跑一次由南到北的公路之旅,哪管有多少枝節作點綴,但終究是扣緊「地震」主題。在日本各地的廢墟,在鈴芽關門的一刻會由異世界傳來昔日人們生活幸福快樂的聲音,一些已逝去的日子。把門關上,亦是放低對過去的執念。當鈴芽去到家鄉宮城,她要解決由自己造成的問題,最後觀眾看見的是 2011 年 3 月 11 日早上,人們上班、上學的情景。大家跟家人說一聲再會開始一日的生活,沒有人想到幾小時後就要經歷生離死別,更糟糕的是不明不白地死去。不只鈴芽,經歷過這場災難的人可能至今對此仍揮之不去,即使已經過了 12 年。但要追求未來的幸福,就必先把傷痛放下。在這裡,大叔經歷最深的是 911 事件。是的,雖然並不是身歷其境,但世貿中心倒下的畫面,一直在腦海中重播好幾個月,大概到 3 至 4 年左右才能放下。直接活在地震災難下的日本人,要花多大的力氣才能跨過去?只有他們才曉得。
有人批評新海誠有「參考」宮崎駿作品的影子,沒錯意象有相近之處(尤其今次出場的妖貓,就有《幽靈公主》的既視感);但命題上兩者截然不同,宮崎駿的創作相對具批判性,甚至有左翼社運份子的警世態度,他對戰爭、環境、文明衝突以傳統等有非常深刻反思。新海誠的命題則較個人化,中間或有涉及社會議題,但終歸究底作品命題離不開一見鍾情、天災下人們面對的限制,以至如何面對天災帶來的創傷。以上種種,皆屬人內在的情感層面。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再拿他和宮崎駿比較了。
如前文所言,主線由一場公路之旅貫穿,鈴芽坐船又坐 JR 由南部九州去到東京,再轉房車回到東北,不說有多浪漫,僅僅欣賞精細作畫下呈現的日本,已足夠賞心悅目。哪怕是一個廢墟,在作畫團隊的仔細研究下,其呈現都比美麗新香港的宣傳海報更中看,更是挑起再「返鄉下」的意欲。所以想好好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宣傳,實在不用大費周章跟人 say hello 或搞甚麼花巧,只要用心做好文創作品,就是說好那個地方的故事。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