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港講文學】《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街頭巷尾的行為藝術,擺攤詩歌連結陌生的途人

德尼思化

發布於 06月14日00:00

有時我羡慕百葉窗,明暗分明
快樂一行,悲傷另一行
太陽露面時
喜悅在我的手心
照亮生命線

— — 〈光的軌跡〉

香港詩人吳敏鈴在2023年9月出版首本詩集《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該書共分五輯,按時間、內容分類,充分呈現了她書寫九年的詩歌軌跡。我翻閱詩集時,想起西西曾自道詩觀,希望寫一些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這種自我抒情、易於理解的特質,恰恰是吳敏鈴的詩歌共相。

按此,《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就不能脫離詩人的生命閱讀了。尤其值得關注,是詩集的第五輯「你有各種詩意的配置」,收錄了吳敏鈴在街頭巷尾擺攤,舉辦「你出題我寫詩」的詩作,讓陌生途人參加在她的詩歌創作:

2023年於我而言是一個突破,從1月開始,我不定期的在街頭、書店和咖啡店等地方擺攤為 途人寫詩。這是我第一次把詩歌與素未謀面的讀者分享,有時會在想我一直在寫,一直在寫,不就是為了還未遇到我的讀者嗎?在這個被認為沒有詩意的城市,偶遇分享一首詩,實在非常難得和令人感動。在為他人寫詩之後,我似乎更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給我出題的人,他們也必定在思考著自己與世界如何產生連結吧。在輯五〈你有各種詩意的配置〉中的詩,都是別人出的題目,我為他們書寫而成的詩。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個期待,它决定了一首詩的誕生。

我們很常在香港看見各式各樣的文藝活動,但大多要預先報名,對議題有一定理解,門檻不低。但詩人舉辦的「你出題我寫詩」,是在不同地方以「擺攤」形式,讓素未謀面的人可以在路過時任意參加。同時,她希望藉由這種形式,可以讓「沒有詩意的城市」,更加貼近藝術。另外,詩人強調了「自己」、「參加者」和「世界」的連結。

吳敏鈴或許未必自覺,但其活動及理念,已和「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的精神互相呼應。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親身邀請觀眾參與,其獨一無二的互動本身已經屬於創作。這往往強調打破藝術高高在上的「神聖」,讓所謂的「高雅」回到日常生活,消解了藝術家與大眾的距離。

如今常見的詩歌創作,乃由詩人的心境、際遇出發,讀者往往是作品抵達的最後一層,創作、觀賞都是單向行車。而「你出題我寫詩」則開拓了香港詩歌創作的另一可能,加強了作者和讀者的互動參與,也可說是隱然批判了「沒有詩意的城市」,企圖以活動重構藝術的其他面貌。

學者RoseLee Goldberg即言:「行為藝術一直是一種直接對大眾進行呼籲的方式,通過使觀眾震驚,從而重新審視他們原有的藝術觀及其與文化之間的聯繫。」「你出題我寫詩」的即興和現場性,正讓普遍不知詩歌為何物的香港人,經由參與行為藝術的創作,重新審視自己、詩歌和世界的關係。

停留

與一切脆弱之事物相關的話題:進入和離開
若果每次的停留時間如此鮮明之
如一餐用夠九十分鐘
對於你,一個旅人
我要預留幾多時間
倒數臨別
以及心的空間去善後
你不再停留的時間

2023.01.21

這些即興、限時書寫的詩歌,未必有很高的完成度,但經由上述創作背景,我們在閱讀第五輯「你有各種詩意的配置」時,會有更多想像,及更為深刻的感受。

像〈停留〉,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推測,詩人撰寫此詩的第一讀者,是坐在她對面的參加者。我們不過是第二讀者,詮釋時,除了單純文本獨立的解讀,不妨留意此詩乃作者與參加者互動的產品。

具體來說,詩歌停留的意象、比喻,可以實指參加者的進入和離開,而停留在此一詩意活動的狀態,是極其鮮明。「對於你,一個旅人」,亦會引起讀者想像,到底是真的旅客,抑或情感的別離呢?

不說出口的愛

相信本能求生,鑽木取火
摘取情感溫暖人間的冬天
說出愛的器官需要預熱
那溫度能讓一群人駐足
我左顧右盼
保持被燙傷的距離
所以我們互相擁抱
因為愛是一場密謀已久的火

2023.01.21

當參加者提出〈不說出口的愛〉作為詩歌題目,應該真的身陷某種愛情悲劇的困局吧?詩人是怎樣憑藉這次短暫的一期一會,嘗試捕捉對方的心靈,安撫其熾熱的情感呢?這些,都成為了詮釋這首詩的重要背景。

我們看見,這是一首直接的詩歌,用傳統的「鑽木取火」,象徵了這種不說出口的愛,亦自有溫暖人間之能,甚至「那溫度能讓一群人駐足」,這種熾熱即使未曾道出,卻人人皆能感知。

「保持被燙傷的距離/所以我們互相擁抱」,這是詩人對參加者的安慰,至少,有人願意被燙傷,有人懂得這是一場密謀已久的火。

偶遇

不要讓我與地塊變動相遇
不要讓我與匿藏的相遇
處在光明那端的都不要
不要讓我與沙塵暴相遇
擦身而過也不要
不要讓我與熊熊烈火相遇
星星之火也最好不要
不要讓我殞落於一個房間
花房也不要
今天,只要偶然相遇
明天的都不要

2023.03.05

詩人舉辦每一場的活動,不就是無數次的〈偶遇〉嗎?參加者以此為題,可謂語帶雙關,既是詩人和參加者的相遇,詩歌和香港人難得的撞見。

如此觀之,〈偶遇〉此作可謂極其浪漫,使用了九個「不要」,地塊變動、匿藏、光明、沙塵暴、擦身而過、熊熊烈火、星星之火、房間和花房都一一拒絕,才能抵達「今天,只要偶然相遇/明天的都不要」,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你和我的當下。

在那個當下,能夠經由一場偶遇共同創作詩歌,足以為這座城市增添了難得詩意。由香港詩人吳敏鈴「你出題我寫詩」的行為藝術,到《我們都是被星光哄騙的孩子》的詩歌,為我們揭示了這點詩意的獨特,以及詩歌的不同可能。

──────

想睇更多文藝嘢,歡迎Follow德尼思化:

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