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郭美懿攝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據疾管署統計,全台65歲以上國人每週仍有逾500人死於肺炎及流感,而隨著秋冬到來,包括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都將進入大流行期,民眾更不可掉以輕心。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民眾應加速接種疫苗,特別是熟齡與罹患三高、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另外,新冠疫情加重「超級細菌」增長,民眾除了接種疫苗,減少感染機會之外,也應該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因不當使用而助長抗藥性細菌的增長,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感染科張峰義醫師指出,隨著天氣轉冷,呼吸道病毒感染病例數預計將大幅增加,尤其是流感和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
據疾管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每週平均有逾500人死於肺炎及流感;光是2023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就達8,962人,而其中有89%為65歲以上族群。這些數據凸顯了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尤其對於年長者和患有慢性病的高危族群而言,疫苗接種可以幫助減少感染及重症的風險。
「很多人認為,只要照顧好健康、增強免疫力就好,但疫苗是專一性的預防措施,能真正做到有效的預防。」張峰義強調,施打疫苗不僅能減少重症發生,也能降低感染後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感染科張峰義醫師(右)、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王振泰(左)呼籲民眾接種疫苗防秋冬呼吸道感染。(圖/郭美懿攝)
近2年全國死亡人數均值增近20%
不僅如此,近2年全國死亡人數較過去平均值增加近20%,可能與新興傳染病疫情及抗藥性細菌感染增加有關!台灣感染症醫學秘書長暨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王振泰形容,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等,就像小偷一般打開人體免系統的大門,讓更多抗藥性細菌容易進入人體。
「過去盤尼西林類(青黴素)的藥物很有效,現在有些抗藥性細菌比例甚至增加近8成!」據美國疾管署(CDC)的報告,住院相關抗藥性感染在疫情期間增加了約15%,其中抗碳青黴烯類不動桿菌(CRAB)增加了78%,而多重抗藥性綠膿桿菌(MRPA)也增加了32%。
回過頭來看台灣,嚴峻景況不遑多讓。王振泰說,新冠疫情後國內抗藥性細菌比例倍增,部分細菌的抗藥性甚至高達7成以上。其中抗碳青黴烯類克雷白氏肺炎菌(CRKP)在過去十年間增幅達106.7%,抗碳青黴烯類綠膿桿菌(CRPA)也增加63.3%,「如果沒能有效管控,最嚴重的後果就是『無藥可醫』!」
另一個數據更教人觸目驚心,據疾管署推估,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2050年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因此死亡,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
腫瘤科醫師出身的立委王正旭則指出,他在臨床上曾遇過已接受標靶治療穩定控制的癌症病人,卻因為呼吸道感染併發抗藥性肺炎而離世,呼籲產官學需要重視抗生素抗藥性問題。目前政府已啟動跨部門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行動涵蓋了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及農業部等多個部門,致力於加強抗藥性細菌的監測和控制,並制定策略來確保抗生素的穩定供應及新藥的引進。
聽醫囑吃抗生素,防濫用藥致「超級細菌」
王振泰感嘆,感染科醫師對抗的從來不是疾病,而是生命,而「生命(細菌)總會找到出路」,因此要對抗不斷增加的抗藥性超級細菌,需從「節流」與「開源」兩方面下手。
節流亦即「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機會」,這有賴民眾做我自主健康管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積極參與流感及新冠疫苗的接種計畫等,一旦降低被感染的機率,後續使用抗生素的機會也大幅降低,自然就比較不會發生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感染的問題。
若大眾都能遵守上述防疫措施,多留點時間給研發人員開發藥物,自然也能達到「開源」的目的。張峰義提醒,許多民眾在感染症狀減輕後自動停藥,殊不知要吃完整個療程,才能完全治癒且避免出現抗藥性。張峰義也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因為牙痛、流鼻水等小毛病,就自己跑去藥局買抗生素來吃,「要聽醫生決定,而不是幫醫生做決定!」
另外,台灣對「廣效型抗生素」使用過於寬鬆,也是一個問題。張峰義解釋,若一開始就使用廣效型藥物,恐增加抗生素抗藥性的累積,因此早期研發的窄效型抗生素不能丟棄,「主管機關也應該保護藥價,再便宜也不能逼到比1個紙杯還要少!」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