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場拍賣會,叫價,落槌,「價高者得」的遊戲規則深入人心。但即將在香港大會堂上演的「純粹藝術拍賣會」(Post Capitalistic Auction,又譯「後資本主義拍賣會」),競投者的出價可以不是金錢,可以是機會、是思想,甚至以物易物,再由藝術家現場選擇要把作品「賣」給誰人。主創者王靜怡接受本報訪問稱,她藉作品挑戰現有藝術拍賣的價值評判體系,讓當代藝術家和收藏者重新參與到「交易」之中。
「在我創作這個作品的第一天就有想像過,如果有一天在香港演出會怎樣。」今年40歲的王靜怡(圖)來自北京,碩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現居於挪威卑爾根。「純粹藝術拍賣會」2018年在卑爾根首演,後曾在日本橫濱、加拿大多倫多演出,香港是第四站。「每一場的規則都一樣,但藝術品和參與人員不同」,王靜怡說,最大區別在於各地藝術生態不同,例如卑爾根只是一個20多萬人口的小城,藝術只是靠政府資助;日本和加拿大的藝術市場各有特色:日本的流行文化與藝術高度融合,加拿大則是移民「大熔爐」,藝術亦反映其多元文化。
相比之下,香港藝術市場高度成熟,尤其在亞洲當代藝術方面首屈一指,香港亦是幾大拍賣行和頂級畫廊的所在地。王靜怡憶述,她最初就是於香港萌生投身藝術的想法,當時還只能「仰望」這個行業;而這次參與「亞藝無疆2024」,是要在這個「最資本主義」的地方,帶來一場「後資本主義」的拍賣。
可以「金錢」「機會」「理解」「交換」出價
「純粹藝術拍賣會」既是一場藝術表演,又是一場真正的拍賣會:曾任佳士得亞洲區首席拍賣官的郭心怡將出任拍賣官,所有作品亦已在拍賣前先行預展。來自香港、泰國、法國、印尼共8件藝術品將在兩日內依次登場,現場觀眾可於演出期間,透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登入競投系統「出價」。與傳統拍賣會不同的是,「出價」內容共有4種,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機會」、「理解」或者「交換」。競投者可以為藝術家提供一個事業上的「機會」以交換藝術品,也可提出對作品的「理解」,與藝術品或藝術家建立更深的聯繫,「交換」更是天馬行空,可以以物易物,或者提供服務,也可以是以上幾種的組合。拍賣會設有顧問團,會對拍品和出價提供意見,但最終由藝術家本人決定作品「賣」給誰人。其後,律師會與買賣雙方簽訂合約,藝術家將獲得全部「出價」內容,「純粹藝術拍賣會」不會收取佣金。
王靜怡說,過去每次演出都有很多新奇、有趣的競價出現。她舉例指,卑爾根首演其中一件拍賣品是一句話,藝術家將它打印在A4紙上,並簽上姓名。最終一名競投人的「競價」是承諾自己將在餘下人生的每一天花15分鐘讀這句話,「成交」之後,那A4紙就被得主當場撕碎。王笑說:「這比英國藝術家班克西(Banksy)的畫在蘇富比拍賣後被碎紙機碎掉,還早了半年。」
她強調,「金錢」、「機會」、「理解」和「交換」4種競價方式是平等的,自己並不否認金錢是最有效率、難以替代的價值體系,「但我們不應該用資本的價值來判斷一切,否則久而久之這套標準會內化,讓我們忘了錢只是標準之一。但我們的心裏又還沒有完全接受,否則也不會產生掙扎,這個演出就是想重新喚醒人們內心被擠壓的部分」。而她創作「純粹藝術拍賣會」的初衷之一,正是不想自己的藝術作品被單純用錢衡量,而且藝術作品只是一面鏡子,反映到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像是智慧、美貌,如果不轉化成錢來表達,就沒有價值了嗎?為什麼有些大學的排行榜是看校友之中有幾多首富?電影怎麼拍,由背後的金主說了算,這樣合理嗎?」
剝離「中間環節」 藝術家有最終決定權
而賦予藝術家最終的決定權,亦是王靜怡的新點子。在傳統藝術生態中,藝術家不能決定作品賣給誰、賣多少錢,可能不願意、或者也無權參與這個過程,且作品被什麼畫廊、什麼展覽展出過,都會影響到其價值。「有些藝術家確實是需要錢,希望作品賣出高價,但不是人人都這樣想。如果一個特別富有的人拍了我的作品,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想用來洗錢?他知道我在表達什麼嗎?」王靜怡說,「純粹藝術拍賣會」剝離層層「中間環節」,讓藝術家與競投人見面交流,最終要實現雙向選擇才能達成交易。
至於對香港演出的期待,王靜怡好奇會不會有人願意大灑金錢,「我希望在香港的拍賣行、畫廊等等,藝術交易的各環節人士都參與進來,碰撞出更多有創意的競價」。
純粹藝術拍賣會
時間:11月16日晚上8:00
11月17日下午3:00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票價:420元
文:林迎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