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顧樂本:聆聽,尊重,真實

Yellow Bus黃巴士

更新於 2023年08月09日09:37 • 發布於 2023年08月15日09:00

童年經歷影響人的一生可能是老生常談,來自澳洲的心理學家顧樂本在集十五年資料搜集及研究的心血結晶《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中提到,改變教養兒童的方式足以改變整個世界。顧樂本從心理史學、腦神經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另類教育及心理治療學等角度,解說歷史上不同教養模式如何集體地影響兒童的情緒智商,又如何影響社會與世界的發展。他建議父母時作反思,瞭解自己教養孩子的方法跟自身經歷的關聯。原來,很多社會弊病與人類的教養方式有着重大關係,如何帶孩子不只是一家的事,而是足以影響社會,甚至世界大事。

作為心理學家,顧樂本在主持心理治療的輔導過程中,留意到差不多所有人都會不自覺地主動提到一些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發生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對於其性格形成大有影響。他表示:「一個人的成長故事往往能清楚解構那個人。就算是一些卑劣、暴力以至大奸大惡的人,當知道他們的經歷後,很多時都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隨之而來的是同情及惻隱。很多時,親耳聽過他們講述經歷及箇中感受後,不寬恕近乎不可能。當然,能夠原諒不代表不需要為他們的行為定下界線。既然教養方式可影響整個世界,為甚麼不在出事之前加以預防?我們今天改變的不只是一家 人,而是一代、兩代、三代,以及政治、經濟、 文化以至整個國家。由教養及教育兒童做起,我們可以改變及選擇未來。」

性格遺傳並不是絕對

那麼,性格是天生還是後天培養?顧樂本形容這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今時今日,當我們談思想,大部分人都會視之為跟腦袋有關,但在傳統文化中,思想卻跟腸道(直覺) 相連。性格本來就是一種複雜的形成,除了要弄清楚甚麼是無可避免並由基因控制之外, 家庭倫理、人際關係及環境因素也影響極大。 近年才逐漸興起的表觀遺傳學指出,就算身體內存在某些遺傳基因,也可以透過人為選擇去啟動或不啟動。故此,性格遺傳並不是絕對。 至於腦部發展,尤其是情緒管理及控制衝動方面,更加是傾向性的。一個自幼飽受虐待的孩子,若能在稍後的人生旅途中感受到足夠尊重及關注,那他亦不會成為一個暴力及自私的人。環境及基因無間斷地進行相互作用,令我們成為今天的自己。而且,性格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腦部每天都在變,直至我們離開世界那天。很可惜成年人的腦部變化甚慢, 跟三至四歲的黃金時期難以相比,如能抓緊這個對外來影響高度敏感開放及兼容並蓄的時期幫助孩子培養品格,效果會比日後改變高效得多。」

顧樂本同時提到:「我反對使用任何方式懲罰孩子,體罰只是其中較暴力的一種,還有羞辱及標籤,對孩子來說都是毒害。孩子十分敏感,這些經歷會深深烙印在他們腦海中,沒齒難忘。我遇過很多性格冷酷、不願意付出感情、難以愛人及被愛或是有表達障礙的人,他們差不多都曾經被父母或老師羞辱,或是遭受體罰。體罰曾被視為正常的教養手段,並於全球所有文化及種族風行了千年,時至今日,終於有接近六十個國家立法禁止體罰兒童。」

設定界線代替懲罰

家長如何能夠在不施以懲罰的情況下管教孩 子?顧樂本表示:「如果孩子欺侮他人、自我傷害,又或者態度惡劣,父母必須界線分明。 父母必須手握控制權,並遵守嚴謹的界線。當我們向孩子說『不』時,語氣必須堅決。要孩子跟從我們的意思並不需要與懲罰掛鉤,懲罰及羞辱的效果非常薄弱,甚至適得其反。對於較敏感的孩子可能會有短期作用,但長遠來說只會製造更多問題。以暴易暴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至於如何用堅決的態度向孩子說 『不』?我們每天總有幾次練習的機會吧: 『不要衝出馬路。』『不要打妹妹。』『不要拉貓咪的腳。』『不要對我不禮貌。』『不, 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有兩個元素有助界線生效:第一,聆聽孩子的心聲。如果孩子知道你會聆聽他的聲音, 認同他的情緒以及情感需要,他亦會同樣聆聽你。另外就是學習如何以堅決但不帶侮辱的語氣與孩子對話,牽動他們自省之心。例如: 『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打妹妹,令我很擔心她。』『你今天令我很生氣。』『我已經說過三次了:把鞋子穿上。』家長要學懂不帶羞辱成分也不作人生攻擊地表達自己情緒。當孩子感覺到被尊重時,他們會願意聆聽。但恐懼與尊重大有分別,在魔掌控制之下,孩子有可能表面守規,他們畏懼你,但不尊重你—— 我想不出有甚麼比這種情況更叫家長悲哀。我最想向社會呼籲的,是時刻對孩子抱持真摯的同理心。」

顧樂本更指出,即使是幼童也懂得隱藏感受,並只在感覺安全時才敞開心扉。「稚齡兒童已懂得說甚麼話可以讓成年人保持鎮靜,甚至取悅父母。他們只會在確定成年人不會恐慌、發颷、責罰以及羞辱他們的情況之下放心說真話。」

顧樂本對於推動善養兒童不遺餘力,並期待獲得更廣泛認同。與此同時,他也指出其實現今社會對待兒童已比以往文明得多。 「人類的暴力行為顯著下降,雖然戰爭及內戰依然存在,其死亡率已下降至千分之三——當然這仍非可以接受的數字,但不久之前的紀錄是百分之十。家暴在全球大幅下降,暴力罪案相比九零年代減低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種種,與善待兒童大有關連。我們關心的『虐兒』情況,曾經一度被視為『好家教』的表現。在我的童年時代,並不存在『兒童權益』這回事。人們會知道尊重成人,但尊重孩子卻是聞所未聞。孩子被視為附屬品而非人類,直 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出現第一個為兒童權益而設的會議。」

青少年反叛背後

「善待兒童的方法同樣也應用於青少年。當然我很明白青少年的 行為往往令人頭痛,但單單以『反叛』來標籤他們的做法並不正確。我會建議家長多花時間,以謙卑的心去問自己:『到底是甚麼令孩子跟我對抗?我是否一個好的聆聽者?我有讓他感到壓抑嗎?我是否過於武斷?』作為父母,我們很輕易變得武斷,尤其是當我們被恐懼籠罩時。當然,個人需要擁有很強的安全感及自愛能力,方能做到以上的謙卑自省。」

「為人父母,恐懼時有發生,何必自欺?乾脆承認:家有年青人就是一件可怕的事!誰能不為年青人有本事作出的行為而感到害怕呢?他們總是有點失控,這是天性,也是十二至二十四歲之間腦部發展呈現的狀態。這段期間,腦部再次快速成長,腦前葉神經大幅重組,而這部分掌管的正正就是判斷後果的能力,致令年青人衝動、冒險、妄顧後果,他們的情緒直如五歲時一觸即發。 以上都是腦部發展的必經之路。當然,不同性情的年青人在表現上會有分別,但父母擔驚受怕勢所難免。尤其是當年青人感到被批判時,他們會感覺傷害、憤怒、疏離,而我們作為父母的影響力也隨之而逝。」

「成年人最需要學習的是聆聽,這種技能需要有保持緘默的能力、真心好奇、能夠接納別人表達的情緒而不感覺畏懼,以及懂得適當發問。所有獲得被聆聽機會的人差不多都能夠馬上平靜下來,以及表現得更開放。不論種族、年齡、背景及語言,希望被聆聽是普世需求。故此,父母最大的力量就是聆聽。別趁機說教,年青人很難接受說教,縱使你說的可能是對,也難以叫他們接受。要年青人聽你的,唯一方法是誠實,不要害怕對年青人坦言:『我害怕,你做的事令我感覺恐懼,我為你擔憂。』只有真誠道出你的感受,才可以叫年青人敞開心扉。」

顧樂本的著作《善養小童成大同》被用作親職教養計劃「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童行」的藍本,根據書中「改變童年就是改變世界」的理念,通過不同活動,拓闊香港父母在親職教養觀念上的視野,啟發他們在養育下一代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覺醒自己的成長經歷及童年經驗如何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其教養觀念,協助他們適應子女的發展需要,並闡釋他們與孩子、父母、主要照顧 者、親人、鄰里、社區、社會以至世界的聯繫,攜手共構更適合孩子生活、更和諧的新世界。顧樂本表示:「尋回自己的內在小孩絕對是基本的第一步,很多時候,窒礙我們與孩子聯繫的,就是我們的過去,以及怨恨。年青一代時常被視作不可理喻,只是因為他們表現的,是我們從來沒享受過的自由奔放。當我們對自己的內心充滿好奇,願意開始去瞭解自己情緒的來源時,有可能為整個家庭帶來神奇力量。為甚麼我對此事會有過激反應?為甚麼孩子跟我意見不同會令我如此生氣?為甚麼我會被憤怒沖昏頭 腦而寧願跟家人冷戰?家人擁有不同意見不一定是壞事,也可以成為大家對大家產生無限興趣的機遇,為甚麼會大吵大鬧收場? 是我的過去影響了我的行為嗎?這種好奇心及開放的態度充滿療癒力量及生命力,同時也可以令不少人心生恐懼,故此,群體及社會的支持非常重要。」

一段已遭破壞的親子關係是否能夠修復?顧樂本的答案是肯定的:「做子女的——不論是小朋友還是已經長大成人,對父母的寬恕能力都是很驚人的。我實在見過太多類似的個案:因酗酒而家暴的父親,只要表現軟化或悔疚,子女總是能夠馬上原諒,並且原諒得徹底。我總相信,跟家人重接溝通橋樑,永不太遲。」

*Follow us on:
‧ Facebook: 黃巴士親子天地
‧ Instagram: Yellowbus.com.hk
‧ Website: www.yellowbus.com.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