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臺靜農台北舊居 撇捺間尋時代印記

明報

更新於 01月02日16:53 • 發布於 01月02日20:30 •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國學大師臺靜農於溫州街的故居復修成如今的人文會館,館內和室木質地板與和暖燈光相互交織,映出開幕書畫展所示作品的字裏風骨,默然還原當年臺靜農「龍坡丈室」的風貌,圖右為「西安北海七言聯」。(臺靜農人文會館提供)
國學大師臺靜農於溫州街的故居復修成如今的人文會館,館內和室木質地板與和暖燈光相互交織,映出開幕書畫展所示作品的字裏風骨,默然還原當年臺靜農「龍坡丈室」的風貌,圖右為「西安北海七言聯」。(臺靜農人文會館提供)
由多番繫獄到留寓台灣,一幅「人生實難 大道多歧」道盡臺靜農人生的波折,卻又反映着其回首一生風雨的豁達。 (臺靜農人文會館提供)
由多番繫獄到留寓台灣,一幅「人生實難 大道多歧」道盡臺靜農人生的波折,卻又反映着其回首一生風雨的豁達。 (臺靜農人文會館提供)

【明報專訊】「從溫州街七十四巷鄭先生的家到溫州街十八巷的臺先生家,中間僅隔一條辛亥路,步調快的話,大約七、八分鐘便可走到……」林文月在〈從溫州街到溫州街〉中,以溫婉的筆觸描寫從老師臺靜農居所到鄭騫居所的探訪路程,展現了溫州街這個台大教職員住宿區的人文氛圍與一個時代文人交誼的情感溫度。但在文章下半卻如此慨嘆:「溫州街十八巷也不再能見到臺先生了。而且,據說那一幢日式木屋已不存在,如今鋼筋水泥的一大片高樓正在加速建造中;自臺先生過世後,實在不敢再走過那一帶地區……」

臺靜農、鄭騫,乃至林文月皆已遠去,該處是否真的只剩斷垣敗瓦?一棟素雅的和式建築如今正默默佇立台北溫州街上——臺靜農的晚年居所歷經兩年多復修,現已化為「臺靜農人文會館」,同時延開的開幕紀念展亦以展現臺靜農書畫與教育成就,重現這位文化巨擘的藝術風采。

臺靜農(1902-1990)作為五四知識分子,倥傯的一生與20世紀中國的動盪命運緊密相連,直至接任台大中文系系主任,方能暫歇。豈料這一歇,便是餘生,花果飄零時重植靈根的他方,也成為了家鄉。

1920年代,尚為中學生的他已在《民國日報》發表新詩,之後入讀北大,參與組織未名社並譯介外國文學,以小說《地之子》等見知文壇,深為魯迅所賞識。然而他先在1928年因出版托洛茨基《文學與革命》身陷囹圄,後又因被控與共黨過從甚密兩次繫獄,只得離徙各地。因左翼思潮3次入獄後,於中日抗戰期間入蜀避難,並在創作古典詩歌和歷史小說之餘,在書法找到寄託。1946年赴台灣任教後,在教學之餘進一步潛心書法,終成20世紀下半葉重要書法泰斗。

家國動盪 書藝述志

學者王德威指出,臺靜農於家國動亂、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其「筆下的點與線不僅標記字形和意義,更指向歷史不可知的深處,生命的黑暗之心」。一筆一捺,恰好勾勒出其生命史。追溯其源,臺靜農的書藝基礎啟自幼從父集字,兼臨摹華山碑、顏真卿的楷書、行書等;入蜀後始學晚年仕清的晚明書法復興先鋒王鐸,後則轉學晚明倪元璐的書法。倪氏筆墨層次分明既渲染飽滿,卻又含蓄收斂,極盡枯、潤之對比,而在王德威眼中,更重要的是其為忠烈之士,在李自成攻北京後自縊殉國。臺靜農曾於《靜農書藝集》自述:「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弄豪墨以自派遣」,若字裏風骨直指人之精神面目,筆墨之間可窺見自我期許。

負責管理臺靜農人文會館業務的台大中文系副主任高嘉謙指,此次書畫展聚焦臺靜農走過一生浪潮之後,在書齋「龍坡丈室」完成的晚年作品。而是次展覽中19件各體書畫,多為其贈予台大中文系師友之作,蘊含着深厚與情感連結。細看「佑森兄來臺小住,經旬即返香港,書靜安先生語為贈」等款識,則書畫雖以頓挫寄意,卻亦見一重歸根之意。

龍坡再現 風貌不變

由早年命名「歇腳庵」到後來「龍坡丈室」,這棟由台大提供的宿舍,先自暫歇之地變為安身立命的居所,如今又在保留原有日式建築格局的情况下,改建為展示和活動為主的空間。高嘉謙雖為適應展覽和活動的需求作出放大玄關、縮小書房等調整,但整體格局不變。而由於展品數量限制,無法完整呈現臺靜農的人生軌迹,故展覽非從時序,而是依據空間特性來策劃,展現筆墨書畫背後的師友情誼——展區集中於傳統日式大廳,以及復修期間延伸加蓋的磨石子地展覽空間,讓建築本身成為展覽敘事的一部分。

以空間格局為經、藝術脈絡為緯,由忠實還原當年陳設的書齋「龍坡丈室」延伸到和式大廳的動線中,書畫作品與展示櫃內的文物、信件相映成趣,交織出質樸素雅的氣息;而磨石子地展覽空間則在字、畫之外,展出了一系列珍貴的歷史照片,包括由名攝影師莊靈操刀、臺靜農與莊嚴、張大千談詩論藝的留影。在文辭與圖像之間,重現這位書法、學術泰斗的精神世界。

字畫留情 瀚墨寄懷

情長紙短,卻總可透過筆墨留痕。高嘉謙提到展品中一件珍貴扇面,正面為已故台大中文系第二任系主任喬大壯所書的黃遵憲詩作〈羊城感賦六首〉其六,背面則有臺靜農於過世前一年所繪墨梅與題詞。喬大壯早逝,作品流傳極少,扇面原為書畫家陳宏勉於舊書攤所購,其後經臺靜農確認真偽後,幾天後於扇背親繪墨梅,並詞道:「大壯先生昔年來臺,予與之共事大庠。」既是追憶與友人於台大中文系共事之誼,也透露出對時代悲劇的感懷——喬大壯在留台不滿一年便返回內地,終投河於蘇州梅村河。而臺之深情,盡託於題詞末段「先生善書而少流傳」、「宏勉兄得此,其永寶之」語,穿越時空直抵參觀者目前。

而高嘉謙又提到大廳陳列了臺靜農贈送給方瑜的著名行草橫軸「人生實難 大道多歧」,筆意縱橫、頓挫有致,於撇捺間盡書生命的艱難與歧路,尤當兩句又分別典出《左傳》及《列子》,幾可視作其藝術、學術與人生的縮影。他又指,本次展內出自《石門頌集聯》的「西安石上校漢隸,北海尊前誦楚辭」,取《石門頌》筆意;雄渾超逸,為策展人李隆獻所見臺靜農親書本聯多幅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展覽中文與物的重重和應之間,除筆墨中流轉的人文風光,亦鐫刻了其畢生志意。

歧路不再 歲月遺音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初的臺靜農本只留寓台灣歇腳,卻逐漸將曾經的「他方」為歸宿,並在餘生以頓挫的筆畫寄寓心志。而如今其幾曾遭拆毁的「龍坡丈室」又經修復重建為臺靜農人文會館,從個人居所到為公共文化場域的轉化,如像重新築起一處暫歇的居停,以作連結過去、未來的橋樑。

而開幕書畫展,或許也像高嘉謙所言般成為「一個理解溫州街人文地圖的契機」,昔日文本中勾勒的人文情懷,也可在台大中文系準備於該處策劃的人文大師演講、學術研究與藝文活動中,以此為座標逐步歸來。跨越時空的藩籬,臺靜農的足迹與遺存再次煥發新暉,而來者的使命,興許是透過這些勾、點、撇、捺尋找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印記。

臺靜農人文會館開幕紀念展

日期:即日至2025年1月15日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5:00(周二至六)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25號

網址:bit.ly/4fvVmUc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