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藝術源於生活,生活無高低貴賤之分,但為何有的時代藝術生猛,有的時代藝術溫吞呢?遠的不說,就拿如今與上世紀舉例。正如前段時間來香港參加「國際詩歌之夜」的艾略特.溫伯格說「21世紀並不有趣,儘管有出色的個人藝術家、作家,但沒有20世紀那樣的藝術、文學運動和思潮」,「20世紀充滿了對藝術、詩歌是什麼的討論,而如今,缺乏關於藝術、詩歌應該是什麼的想法」。
既然藝術源於生活,還需從生活、時代中找原因。藉着近日美國大選,談一下這個問題。
意識形態作為武器,是各黨派紛爭與藝術、文化關係最大的,而社會議題又是重中之重。黑人、女性、LGBT(女同、男同、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英文首字母),傳統民主黨的三大武器,由於經濟問題,拉丁裔、非裔今屆有動搖之勢,所以今年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很少提及,轉而增加的是綠色能源、生態。這一議題,其實民主黨已經關注有些年了。而共和黨一直不關心氣候,只關心經濟。
學界、藝文界向來是民主黨居多,於是今年如此多的生態、女性、LGBT的展覽,就水到渠成了。比如嗅覺敏銳的惠特尼雙年展,以「更勝真實(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s)」為主題,難免讓人有LGBT比真實的男、女性別更真實的遐想。
共和黨在意識形態上的武器,歷來就相形見絀。因為共和黨壓根就看不上意識形態,而更看重生產力,也就是科技加制度,這也就是為什麼馬斯克、風險投資大老安德里森等矽谷巨頭們紛紛支持特朗普的原因,這在2021年前是不可能的事。之所以出現這種狀况,並不是因為共和黨的小政府、低稅率,而是更深層的原因。而這個原因也是2016年斯洛文尼亞哲學家齊澤克在接受Channel 4 News採訪時說的:「如果我是美國公民,我會票投特朗普。」因為特朗普是個攪局者,儘管危險,但他會讓民主、共和兩大黨重新回到原點思考,而不是活在慣性中,假裝進步。
慣性比不確定更可怕,對國家如此,對時代如此,對藝術更是如此。從長遠看,深度暫且不論,單就現象上說,上世紀,藝術之所以百花齊放,源於時代本身的活躍。
而反過來看,從現實往抽象看:上世紀,民主黨風生水起,與其說民主黨贏了,不如說民主贏了:因為二戰後與1970年代分別有第二波、第三波民主化。與其說民主贏了,不如說全球化贏了:因為只有民主,才符合全球化浪潮。而與其說全球化贏了,不如說工業革命贏了:因為唯有全球化,才能消耗工業革命的生產過剩。當然,與其說工業革命贏了,不如說科技贏了:因為如果沒有量子力學、相對論,不可能有以電腦、核能所帶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後,與其說科技贏了,不如說想像力、洞察力、直覺贏了:因為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薛丁格等人,哪一位不都是社會技能泯然眾人矣,而這3樣異於常人呢?而這3樣哪一樣不都是藝術的素養?
悲哀的是,現在的人們,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更不用說具有洞察力、想像力與直覺了。所以,在今天藝術教育是緊迫且必要的。
文:馬玉江
作者簡介:藝術家,主要作品有《母與子》、Heavy is the night。偶以筆名「末之齋」發表藝術評論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