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脊椎側彎不只影響外觀,還可能讓患者疼痛不已。不少患者聽到要手術就害怕,但隨著AI導入及手術技術進步,開脊椎已不再像過往是個傷筋動骨的「大工程」。
年過70的林婆婆,年輕時就有脊椎側彎的問題,生完小孩後更經常因此背痛和腳麻,隨著年紀增長,腿部疼痛的問題愈發嚴重、寸步難行,甚至須一度仰賴輪椅。
雖然曾經嘗試過各種物理治療,也試過施打玻尿酸等針劑,但效果有限。後續經醫師診斷,確認側彎幅度超過40度,必須開刀,讓林婆婆十分害怕與擔心。
「後來真的痛到沒辦法,就決定去廟裡擲筊問天,結果得到的答案是連3個聖筊,」林婆婆說,神明的開示讓她下定決心接受AI微創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不僅第2天就能下床走路,現在更能自己到市場買菜甚至騎腳踏車,「現在我的人生是彩色的,每天都很快樂!」
AI模擬結果,微創手術第2天能下床走路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修復科主任吳昭慶表示,過往面對脊椎側彎較嚴重的患者須動大手術,用螺絲「截彎取直」,將增生骨刺的地方切除,凹進去的地方拉長。神經外科醫師在執行這類型手術時,多半仰賴X光導引,但X光僅能提供2D畫面,螺絲該拴的位置和深度都得由醫師人腦「運算」,必須手術開一步算一步。另外,因開刀傷口較大,須休息3~5天才能下床行走,住院時間往往長達2週。
現在有了微創技術和AI科技輔助,像林婆婆這樣的病例,醫師可透過電腦導航及術中影像系統精準計算、確認和模擬手術結果。將手術傷口縮小至約3公分,加速患者恢復速度並減少疼痛,1週內即可出院。
「AI幫醫師做好術前規劃,光是螺絲放的位置精準度就將近99%,讓手術變得安全許多,」吳昭慶說,現在這類手術技術已經成熟,能像飛機自動駕駛般有計劃地進行,不用再單靠醫師臨場隨機應變。
女性較易脊椎側彎,醫:有需要就該盡早開刀
根據台灣脊椎側彎矯正中心資料,脊椎側彎在台灣的盛行率為3~5%,意味每百人中至少有3人有脊椎側彎的情形,而這些脊椎「不正」的人之中,又有94%屬於45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
吳昭慶指出,脊椎側彎主要分為「先天」與「後天退化型」。50歲以上好發的後天退化型脊椎側彎,容易隨著年紀增長,症狀逐漸惡化,且可能合併骨刺(贅骨)、骨質疏鬆等共病,也易出現神經症狀例如:疼痛及神經性跛行等。女性先天骨質相較於男性來得差,更容易有脊椎側彎的問題。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張軒侃表示,AI微創手術主要治療後天退化型脊椎側彎,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先天脊椎側彎,並隨年紀變更嚴重,也可用手術方法治療。
不過,即便手術技術成熟,也不適用所有患者,例如患者年紀若大於80歲,出現併發症的機率高,就不建議接受此類手術。針對擔憂骨質疏鬆而不敢開刀的患者,吳昭慶則認為,只要有按照醫囑服用治療骨鬆的藥物,狀況維持好就能降低術中風險。但對於是否一定要開刀,應該還是要由醫師在術前進行仔細評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