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美懿整理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66歲的張奶奶近來常在晚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雖然高血壓有規律吃藥控制,但仍不斷抱怨全身不舒服:脖子緊、頭痛、胸悶、手腳沒力氣…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會,連拿手的廚藝也不開伙了,朋友邀約更是能推則推,漸漸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
家人帶張奶奶去看病、復健,還是改善有限。對於家裡事務,奶奶也會沒來由地煩惱,擔心兒女不結婚、退休金不夠等,就算家人一再保證生活無虞,奶奶還是愁眉苦臉,甚至突然發怒。
直到兒子看到同事媽媽有類似狀況分享,警覺到張奶奶可能是「老年憂鬱症」,陪同前往精神科就醫,經過3個月的療程,張奶奶漸漸找回原本的丰采,朋友及家人再次見到她爽朗的笑容。
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超過2.6億人罹患憂鬱症,盛行率約3~4%,而65歲以上的高齡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達10%,相當於每10個老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
尤其65歲過後普遍經歷「退休」的人生階段,退休後沒有生活目標,影響健康,罹患疾病風險增60%,而退休帶來的失落感,更可能提增罹患老年憂鬱的風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文瑩說,老年憂鬱症往往是多重危險因子導致,包括多重身體疾病(如各種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或是遺傳及特殊壓力事件,如經濟因素、早期創傷;另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是失落感,像是身份地位喪失、社會價值低落、伴侶過世等都有影響。
另外,相較於未罹患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此族群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多出2倍,由於憂鬱症也會有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一般人往往會把憂鬱症狀與失智搞混。老年憂鬱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最後也會演變成失智症;而憂鬱的情緒及表徵,也常是失智前期的表現。
老年憂鬱症的症狀通常不如典型憂鬱症那般明顯,更常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或身體不適,例如睡眠問題、主觀記憶力減退或身體不適等症狀前往就醫。在高齡族群中,憂鬱症的患病率可能高達7%至20%,但目前台灣最高只有約3.8%的患者接受治療,顯示臨床診斷與治療方面存在不足。
老年憂鬱症常見兩類表徵
1、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症狀或疼痛」來表現:主要是長輩不習慣表達自我的情緒及心理狀態,也較傾向壓抑而非表達,所以經常會以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或難治型疼痛,來傳達其內在心情的不適。
2. 老年憂鬱症患者,在憂鬱發作時會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不佳、呈現失能等情形,很容易和失智症混淆,通常記憶力或認知功能下降,也會伴隨其他憂鬱症狀,且失能下降速度較快(相較於阿茲海默症)。
陳文瑩表示,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等來觀察。如上述症狀持續超過2周以上,且每天有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緒低落、充滿負面想法、對生活喪失興趣時,就要高度注意長者是否有憂鬱傾向,應即時就醫評估,及早診斷治療。
延伸閱讀:
老伴辭世女兒離巢,某天她去買菜竟忘了回家路…台灣12%高齡者有憂鬱症,9症狀中5項應就醫
「三動」預防老年憂鬱症
陳文瑩指出,老年憂鬱的病因,可能來自於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的因素,年長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三動」來做為預防保健的準則,透過身動、腦動、互動的三原則,作為老年憂鬱的預防行動。
●身動:慢性心血管或中風等疾病,都屬於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可增進自我效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腦動:轉動大腦活絡腦部,轉換情緒,降低失智發生。
●互動:透過良好的互動與陪伴,以因應高齡者面對的角色轉換與生活模式改變,因應高齡產生的孤獨感與失落感。三管齊下,對預防憂鬱症有其正面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高居各年齡層之首,老年憂鬱已然成為高死亡率的風險。了解憂鬱症相關的知識,除了檢視自身的精神狀態外,也可多了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預防方式以及就醫管道,幫助自己也守護長輩。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