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木材是自然,混凝土、水泥就是人工嗎?在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眼中,自然材料的界線模糊。他曾說過「所謂自然,是指關係性。而所謂自然的建築,意謂着將場所與幸福的關係連結在一起的建築」,着重建築與當地素材和人文的結合。就如他月頭來港出席設計營商周峰會,一開始已點明「40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關係』(relationship)」。
混凝土漸被取代 柔軟材料具新潛力
隈研吾在《自然的建築》形容20世紀的主題是國際主義與全球化,若要選一種技術或材料體現全球一體,那就是混凝土,因此又稱20世紀為「混凝土時代」。世界各地都能混合砂、石頭、水泥、鋼筋取得混凝土,低成本到高級建築都可應用這種防火、防蟲、抗震的建築素材,混凝土萬能且普遍,與20世紀匹配。但隈研吾同時認為混凝土的單一技術損壞了多樣的大自然和建築,故此混凝土時代又是孤獨的時代。混凝土一旦成形就不能回復原材料原狀,幾十年後也不能從表面看出內部鋼筋腐蝕的情况,相比之下,木頭和紙的素材,更能隨着時間一點點地修補、持續變化,使建築保持長久耐用。
來到21世紀,又有哪種材料能代表這時代?隈研吾接受本報訪問時回答:「我們仍然需要使用混凝土和鋼鐵等高效率材料,但是,正進一步使用自然材料(取代),有時木材被用作外牆覆層。我希望在建築結構和基礎中使用更多木材,同時對更柔軟的材料很感興趣,例如木材比混凝土柔軟,織物有時又比木材更為柔軟。」他說現在也有項目使用碳纖維作為整個建築的結構,它比鋼鐵輕得多,強度也遠超鋼鐵,具有新的潛力。
伙江蘇陶都工匠建美術館 「窰洞」連接周邊
隈研吾又指自然材料應該與當地文化結合,與當地工匠合作,並使用源自當地的自然材料興建建築,「如果沒有這種連結,自然材料就會變成混凝土上的一種裝飾,我們不需要這種裝飾」。他從構思位於日本栃木縣的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2000)專案時,開始思考應該盡可能使用當地材料,並將自然和時間建立聯繫。
美術館依偎里山(Satoyama),「在20世紀之前,村莊依靠山來支撐生活,原料和能源,一切都來自於山。他們在山腰也建造了神社。但在20世紀,這種幸福的關係完全消失了。」因此隈研吾思考如何將自然與生活相連成為設計的基礎,以「建造一棟有如後山杉木的建築」為出發點,把山林的質感帶進美術館;又把美術館當作襄助神社的媒介,朝着山中和神社方向,在建築中「開孔」,開設一條美術館通道,連接珂川町和後山,猶如成為神社的參拜道路。同時美術館使用後山的杉木來興建,一些工匠也來自村落,重新連結場所與環境和人文的關係。
直至現在隈研吾仍對在地材料很感興趣,例如2024年在江蘇宜興市建造的項目——UCCA陶美術館,「這是一個小的專案,但我很喜歡」。宜興有「陶都」的美譽,傳統製陶技藝成熟,盛產紫砂壺,UCCA陶美術館由當地工匠製造帶有陶土粗糙顆粒感的陶瓷板材鋪滿外牆,陶板在不同時間季節和光線下,折射出漸變色彩的釉面。隈研吾非常高興能與當地工匠合作:「他們使用在地土壤製作陶瓷,並向我展示了許多技術,與當地人的對話對於自然素材(的建築)是很重要。」這就是他關注自然建築的「幸福關係」——不止在於外表看起來如何,重點是透過製造的過程和行為,把素材與生活緊緊相連。
美術館外形跟隨山脈起伏,設有多個猶如窰洞的出入口,半戶外、開敞的空間設計開闢出暢通的通道,使美術館與鄰近的陶廠和運河休憩處無縫銜接。隈研吾說:「在20世紀,博物館被定義為有冷氣的室內空間,而我們提議半戶外空間是冀望吸引群眾進入博物館。」
「時裝、建築應融合」 未來設計重「小型」
那麼22世紀呢?隈研吾認為使用的材料將會愈來愈柔和,日後織物可以開創出新型的建築設計,「現在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是分開的,時裝設計和建築設計應當融合在一起,住宅和時尚也應該結合」。
隈研吾2008年設計了Casa Umbrella,雨傘由一個個三角形組成,傘面由防水防潮的聚乙烯不織布(polyethylene non-woven fabric)和拉鏈縫製,它重量輕、易於摺疊攜帶,用家可當雨傘使用。當災難突然發生,15把傘合併連接一起,拆下傘柄則可以簡單地自行建造立體的臨時房屋,作為避難所,「這將是一種既家庭化又民主的系統」,隈研吾說,「我希望改變材料,同時也希望改變一些生活方式。這些小項目也是一種實驗,旨在尋找新的生活方式」。他亦有感在20世紀人人都渴望擁有更大的空間和更高的建築,體量的龐大是那個時代的主題。然而,現在是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摩天大樓對人類來說太龐大,毫無親密感,而通過設計小型工業產品,能找到一種與小型物件共存的新生活方式,「小型(smallness)是未來設計的關鍵詞」。
文:何詩韻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