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本港的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正在逐年上升,單是2021年,便有5800多宗大腸癌新個案,位列第二位,而且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有外科醫生指出,久坐少運動均是誘因之一,故建議公眾要注意四大常見症狀,50歲以上一次更應定期接受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及處理問題。
不少臨床研究均發現,大腸直腸疾病及癌症確實存在多種誘發因素,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醫生舉例,都市人工作壓力大,經常久坐且缺乏運動,容易造成身體肥胖,加重消化系統和大腸直腸的負擔。
其次是進行高脂高熱量的飲食,很多人愛吃煙燻,炙烤及熱油烹飪的食物,專家認為要均衡飲食,避免進食加工肉及限制進食紅肉和含鹽量高的食品。食用過多不健康食物,尤其是加工肉類,都會致癌。另外,吸煙及酗酒也會引發大腸疾病。
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輕忽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有些患者感到明顯不適後才求醫,但其實病情已經發展到後期;但一般常見症狀包括:
- 排便習習慣改變,並伴有腹痛;
- 大便出血;
- 進食時腹痛或腹脹;
- 食量減少,體重無故減輕等。
劉醫生建議市民有任何的癥狀應及早尋求醫生的意見,不應只透過網上資訊自我判斷是否需要照腸鏡。早期檢測和診斷對於治療大腸癌非常重要,因此不要拖延就醫。
日日排便等於腸道健康?
究竟日日排便或日排幾多次為之健康呢?劉醫生表示,相比於日日有便便,其實排便的規律性更為重要。因為這顯示了胃部及腸道在食物進入時能夠正常進行消化,所以只要排便的時間有規律,不管一天數次或數天一次都沒有問題。
至於坊間一些聲稱有助腸道健康的益生菌補充劑,劉醫生表示,益生菌的效果因人而異,不同的菌種可能具有不同的效果。此外,益生菌補充劑的質量和劑量也是影響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時,腸道健康不僅僅依賴於益生菌的攝取,飲食均衡、高纖維飲食、適量運動和減少壓力等也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重要因素。
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
劉醫生提醒市民,絕大部分的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及早關注大腸健康,定期進行大腸檢查十分重要。特別是50歲或以上人士,患上大腸瘜肉甚至大腸癌的機會更加大增。
此外,若市民願意改變少少飲食習慣,加上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便能預防或減少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 多食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食物:醫學研究顯示,飲食中含豐富蔬菜和水果可減少患上許多癌症的風險。例如:大腸癌、胃癌、食道癌和口腔癌,亦很可能有助預防肺癌和乳癌。
- 多食蔬菜及新鮮生果:每天最少2份生果和3份蔬菜(每份約80克,即每天進食最少400克生果和蔬菜)。
- 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類:進食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和乳癌的機會。進食經加工的肉類,例如臘腸、鹹魚、火腿、香腸、煙肉等,會增加患大腸癌的機會。
衛生署同樣建議50歲以上的人每5至10年進行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而大腸癌篩查服務計劃,目標人群是年齡介於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