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無名周記:昭昭天命

明報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明報專訊】過去一周的大事,當然是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國總統。4年前,支持特朗普的暴徒不甘敗選衝入國會山莊大肆破壞;4年後,特朗普站在同一地方宣誓就職。一如所料,他推翻拜登時代的多項政策,但演辭最叫人驚訝的是遣詞造句,一邊聽一邊令人懷疑今夕是何年:2025年?抑或19世紀,還是更遙遠的君權神授時代?在就職禮上眉飛色舞的馬斯克在X宣布:「王者歸來(The Return of the King)。」

去年險遭暗殺的特朗普在演辭中揚言:「上帝拯救我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怎樣偉大?他說,美國將再次自視為「一個成長中的國家(a growing nation)」,會增加財富、擴大領土。他用上Manifest Destiny(漢語學界有譯作「昭昭天命」)這個古老字詞:「我們將會向星際繼續我們的昭昭天命,將美國太空人送上火星,在火星上插上星條旗。」

擴張領土信念

據牛津字典,Manifest Destiny始見1840年代,意指美國在美洲的擴張既合理又不可避免的學說或信念,亦可指涉擴張本身。關於這種信念,已有不少歷史學者及宗教學者研究過。此詞雖然出於1840年代,但美國立國之初,甚至未立國前,一些白人已認為在美洲大陸擴張、趕絕土地上的印第安人是天意。

據Mark Joy在American Expansionism, 1783-1860中介紹,Manifest Destiny這套信念通常包含幾個要素。首先,民族主義激發了愛國情懷和自豪感,推動美國白人認為擴張國土是正確且符合正義的行為。此外,許多人相信美國受到上天的特殊眷顧,被賦予了特殊使命。從現代觀點看,擴張主義侵害其他民族的權益。然而,美國開國元勛(如傑弗遜)等人認為,領土擴張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自由帝國」。即使印第安人和鄰國需要付出代價,但最終他們也能從美國的政治體制與自由理念中受益。

支持擴張的理由中也包含排外的元素。例如,1803年購買路易斯安那州和1845年併吞得克薩斯州其中一個重要動機,是減少美國在美洲大陸面臨的歐洲敵對勢力。這套信念合理化奪取土地的行為——既然美國的成長被視為命中注定,利用任何機會擴張便無可厚非。

19世紀晚期,美國擴張衝出北美洲,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擊敗西班牙,美國將西班牙逐出古巴,並從西班牙手中奪去關島、波多黎各、菲律賓。美國亦趁着美西戰爭掀起的民族主義情緒吞併了獨立國家夏威夷。當時的總統正是特朗普在就職演說屢次提及的第25任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

崇拜麥金利

特朗普十分崇拜麥金利,除了在演辭中宣布要把北美洲最高峰Denali改回舊名Mount McKinley外,當日演辭中亦有意無意自况,說麥金利透過加徵關稅及用人唯才令美國「非常富裕」,讚揚他是「天生的生意人」。特朗普愛以精明生意人自居,又對關稅情有獨鍾;麥金利同樣愛關稅,1897年上台便將關稅加至超過50%;特朗普受一眾科技巨頭支持:馬斯克、貝索斯、朱克伯格均在就職禮上相當顯眼;麥金利也得到當時富豪如JP摩根(JP Morgan)及洛克菲特(John D. Rockefeller)等支持;特朗普曾險遇刺;麥金利則在任內遭暗殺身亡。

不過,麥金利對關稅可不是只是信口開河,他從政以來便專研關稅,他的高關稅政策當時的確有助美國工業化,也令美國政府收入大增。不過,麥金利時代的美國是成長中的年輕國家,相反美國現在已是大國——雖然特朗普愛強調美國衰落,但美國軍力及經濟數據等客觀指標顯示美國一點也不衰落。美國現時的經濟跟19世紀是否可相提並論、關稅是否能收麥金利時代的效果,且留待經濟學家解答了。

麥金利時代的擴張主義背後的理據,正是昭昭天命。麥金利1897年就任總統後一直想吞併夏威夷,據其秘書憶述,麥金利曾說:「我們需要夏威夷,就像我們當年需要加利福尼亞一樣。這是昭昭天命。」他上台前,美國已有不少政客公開提出吞併跟美國經濟關係日益密切的夏威夷,但也有反對聲音。

吞併論背後思考源於Alfred Thayer Mahan 1890年著作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Mahan主張海軍力量是大國地位的必要條件,而擴張又是國家生存的必要條件。Mahan認為,夏威夷位於北太平洋中央,任何想攻打美國西岸的敵國都必須從夏威夷發動攻擊。美國吞併夏威夷,可以將防禦線延伸到太平洋,遠離美國本土海岸,令美國更安全。有了夏威夷,美國也可以將力量投射到亞洲。如果美國不出手,夏威夷便有可能落入其他國家手中,威脅美國安全。除了主張吞併夏威夷,Mahan還主張美國在中美洲開闢運河。麥金利上台後,這套論述贏得民心,美國國會1898年8月12日正式通過將夏威夷併入美國。麥金利任內亦研究在中美洲開闢運河的可能,最終由其繼任人老羅斯福達成。

漠視他國主權

麥金利時代的國際形勢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當前則是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這個體系有許多可批評之處,自不待言,但至少有規則可循,而這些規則中許多是由美國參與建立的。論者或者會說,特朗普在演說中只是說要向星際延續昭昭天命,未有直言要重演19世紀擴張主義。不過,整篇演說最突兀的時刻便是他聲言要重新佔領巴拿馬運河(we're taking it back),公然漠視他國主權。特朗普對巴拿馬運河歷史的錯誤解讀已引發廣泛討論,暫且按下不表。他另一個目標格陵蘭引起的風波近日更有愈演愈烈之勢。特朗普在上任前已聲言,基於國家安全、為了保護自由世界,美國要「購買」格陵蘭防範中俄。據《金融時報》上周五報道,他跟丹麥首相通電話時更鬧得不歡而散,丹麥亦意會到無論丹麥出售與否,特朗普是志在必得。這種態度跟19世紀美國「昭昭天命」如出一轍,對國際社會的衝擊不言而喻。

1776年美國立國時只由13個前英國殖民地組成,隨後不斷擴充,終成大國。這段歷史有光輝一面也有黑暗一面。但在特朗普眼中,美國歷史就是卓越非凡:「我們的美國祖先將位於廣袤大陸邊緣的一小群殖民地轉變為一個由地球上最非凡的公民組成的強大共和國。」美國開發西部如何殺戮印第安人、美國社會如何遏抑少數族群這些「自虐史觀」當然要拋諸腦後。他在演說中宣稱終止「多元、平等、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DEI,演辭並未有直接用這個被保守派恨之入骨的詞),要建立「一個不分膚色(colorblind)、以才能為本(merit-based)的社會」。他就職後便一口氣把多個平權措施推翻。美國的平權措施向來爭議不斷,落實時也有不少問題,但是否單單將一切推倒,無視社會結構性不平等,便可讓美國成為公平社會?

美國總統就職演說歷來不乏可傳誦的佳句。1861年,當美國因蓄奴問題鬧分裂,被南方州份視為激進派的林肯在就職演說中展示和解的信息,寄望美國人受本性中「更高尚的天使」(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的感召,朝和解與團結邁進。漂亮的言辭當然不保證有美好的現實,美國內戰同年爆發。不過,林肯成為後世景仰的領袖,每當美國面對社會撕裂時總會有人提起林肯這篇演說。後世史家讀特朗普這篇演說時,又會怎樣評價?

文˙林康琪

編輯˙林曉慧、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