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M+新展「造物記」的作品可以說是半舊半新,大部分是M+的藏品。當中5件以數位科技創作的作品相當驚艷,只因創作它們的是不同年代數位創作領域中的game changers。
2023年是AI普及元年,各種衍生藝術(generative art)的創作方式海量出現,隨時取代讓人生厭的「沉浸」成為科技藝術的新關鍵詞。展覽展出被視為最早以人工智能創作的藝術家哈羅德.科恩的作品《機器繪畫系列TCM#14》。1928年出生的他,1968年開始製作藝術製作軟件AARON直至他2016年離世。他在1973年發表的文章Parallel to Perception中,討論的正正是今天常聽到的AI和創作之間的關係和角力:「工具通常是用來延伸或限定人類的各種功能,但在人類發明的眾多工具中,只有電腦有能力執行與心智本身平行的功能,因此它的自主性並非完全是虛幻的。換句話說,在創作過程中,電腦可以扮演比畫筆或照相機更獨立的角色。」作品旁邊輔以紀錄片說明ARRON和作品的生成方式,非常適當地回應了AI爆炸的今天。
雖說哈羅德.科恩的背景並非電腦專業也能以編程創作,但也不是人人都是哈羅德.科恩,要讓更多創作者學會編程並應用在創作上絕對不是易事。是次展覽的另一名藝術家前田約翰便是將編程普及至創作領域的先驅。曾經帶領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12年的他,1999年開發了Design By Numbers(DBN)。這套教導藝術家和設計師如何利用編程創作影像的開源程式語言,除了打破以科技創作藝術的高門檻外,還啟發他兩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班.弗萊和卡西.瑞斯,他們後來開發了另一套更廣泛應用的開源程式語言Processing,也催生了Arduino這套開源微控制器,令2000年代中後期出現大量互動作品。是次展出的兩套作品分別是Morisawa 10和《反應書籍(按鍵、打字、書寫)》,兩套皆為通過打字從而衍生影像的作品,前者為一系列印刷海報,是前田約翰參觀版畫藝術家棟方志功的展覽後受啟發的創作,而後者則是一套CD-ROM作品。
在前田約翰作品旁邊則有利沙克的《blob圖集》。利沙克可以說是前田約翰的繼承者,他在2005年發起並參與開發的C++多媒體程式工具庫openFrameworks繼承了DBN的精神,同為開源及面向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工具之外,該工具庫更進一步針對已掌握進階編程技術的藝術家。
從DBN啟發出Processing再到openFrameworks,開源精神催生了自造者運動,解放科技在藝術創作中的特權,也催生了衍生藝術。早幾年前的NFT泡沫中,有一班默默堅持NFT去中心化精神的藝術家創作不少衍生藝術作品,安娜.里德勒就是其中一位。是次展出的《花卉拍賣會》是一套以NFT反諷NFT投機熱的作品。作品以17世紀的鬱金香熱諷刺NFT的投機熱,向數位資本主義提問。作品以NFT方式在網上拍賣,但作品中的數位鬱金香會隨着花期而凋謝並失去色彩,於是投機者買到的作品最後將被打上馬賽克,變得一無所有。
4位來自不同年代分別改變科技藝術面貌的game changer,作品橫跨數十年,從AI、演算視覺、衍生藝術到NFT,思考科技本質和創作的關係。
作者簡介:媒體藝術家,Dimension Plus藝術總監。IG@keithlyk
文:林欣傑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