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這條元州街上,每家店舖都會在店內煮飯和員工同吃。對面的五金舖更曾經開兩席,大伙兒一起吃飯,好不熱鬧。可不經不覺間,現在還會這樣做的,就只剩下我們了。同時客人生活節奏不一樣了,食飯時間也會照常上門光臨,我們也照常招呼,所以早已不像從前『拉條繩要客等』。」長沙灣周記醬料的第二代經營者周浩濤(Billy)邊吃飯邊感嘆着說。
周媽媽買菜非常快手,三十分鐘內就買好四餸一湯全部材料。
為家人下廚,材料一定要揀新鮮、時令的。
周記醬料由Billy爸爸周長創立。周長在醬料行業工作超過六十年,紮根區內多年,累積了醬料加工的經驗和人脈,也和本區街坊建立了深厚感情。「有些客人從小跟着媽媽來買餸,到如今領了長者咭,還是繼續光顧。」Billy回憶說。十六年前,爸爸決定自立門戶,租了現址舖位開店,主要業務除了把大醬園的醬料用秘方加工,亦兼賣一些副食品和零食等等,生意模式比較像雜貨店。Billy則是在八、九年前正式回到店舖幫手,現時與伯父、媽媽、阿姨和一位外僱的員工營運,人齊的時候就是五位吃飯。店舖營業時間朝十晚七。早上開店後不久,當天負責煮飯的人就會出外買菜,準備十二時午餐,待晚上收舖後才煮晚餐,吃完才拉閘離開。Billy的妻女有時會來同吃晚飯,人數會比較多。另外過時過節,菜式自然特別豐盛,尤其是每年的冬至和開年,會廣邀親朋好友來店共聚,那時候更會有二、三十人一同吃飯的熱鬧景象。
周媽媽對異國食物的接受度很高,除了自己不時煮西餐,走訪當天也約了孫女一同食壽司。
都是士紳化作怪?
十六年來,周記醬料所在的店舖,租金慢慢從一萬元上漲至五萬元;看着長沙灣區慢慢改頭換面,周邊逐漸士紳化(Gentrification),既有豪宅落成,店舖的組合也不斷變改。猶幸他們在店中煮飯和吃飯的傳統,卻從未變改。「夏天是醬料行業傳統的淡季,生意比較淡靜而且工作量較少,大家都會集中在這段時間放假。反之踏入中秋以後就是旺季,工作繁忙起來有時真的沒有時間煮飯,乾脆叫外賣回來,隨便填肚就是一餐。這行業除了農曆新年幾天假期以外,基本上年中無休,是挺辛苦的。」走訪當天,阿姨和外僱員工剛好放假,於是我們就跟隨周媽媽到街市買菜。
步履輕盈的周媽媽,只用了約半小時,就買好了這天四菜一湯所需的食材,Billy卻笑着道出真相:「才不是!平時她邊逛街,邊和街坊談笑,又會到處格價,買菜動輒花上兩小時。今天只是見你們同行,她才快手快腳買完。」店裏幾人輪流負責買菜和煮食,大家相處日久對彼此的口味和愛好都瞭如指掌,當然為了大家口福着想,「不時不食」買菜的人自然是選上市場上當造時令的產品。一餐五人的餐費大概在六、七十元左右,和平常家庭的消費額大致相約。「媽媽煮菜的創意和變化比較多,甚至不時會做西餐,例如昨天就做了意粉,我煮的話則最重要是『快、靚、正』,沒有她那麼多花樣。」Billy笑着說。
由於店中有兩位同事放假,走訪當天周記醬料就只得三人食飯,期間有顧客臨門亦照常招呼。
四餸一湯 用自家醬料炮製
請Billy介紹店中五人最喜愛的菜式,他推舉的卻大多是冬天菜:「媽媽特別拿手做燜煮菜式,像南乳豬手、柱候牛腩,都十分耍家,另外我的咖喱也是很不錯的。當天的餐食如果出現這幾道菜式,大家都會特別開心。」他提到的南乳、柱侯醬和咖喱膽,當然也是店中出品,去買的話大可向他們請教煮法。
大伯對當天的茶瓜皮蛋芫荽滾魚尾湯讚不絕口。
落舖購物見到店員都在享用自家產品,信心大增。
走訪當天的四餸一湯,有梅子麵豉蒸排骨、茶瓜皮蛋芫荽滾魚尾湯、豬腳薑、腐乳椒絲炒通菜。雖然都是家常菜式,但周媽媽在取材和調味方面仍然一絲不苟。麵豉、冰花梅醬、茶瓜、腐乳和甜醋,同樣是周記的招牌產品,自然信手拈來直接入饌。坦白說,作為潛在客人,如果見到店中人都放心享用出品,採買時自然信心十足。菜單是考量過時令和食材的結論。
天時暑熱,酸酸甜甜的蒸排骨,能減輕食肉的膩滯;大魚魚尾先煎過再滾湯,湯料可以食用之餘,清熱降火的魚湯亦令飲者降溫和祛暑;用上大肉薑和歐洲大蛋製作的豬腳薑,令人吃後舌底生津胃口大開,隨着口碑廣傳亦成為店中的熱賣產品。
酸酸甜甜的豬腳薑,以古法用銅鑊製 作,夏天吃時令人舌底生津胃口大開。
家人輪流出手煮的店舖福食,沒有商業味,內裏蘊含的反而是互相關懷引發出的濃濃人情味。能夠每日在繁忙工作中享用到家常佳饌,是真正的福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