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汪汪夢裡人》:你還會夢見我嗎?

FilmBurns

發布於 06月22日03:22 • 黃言丹

機械人會做夢嗎?談及機械人和夢境,總會讓人想起一些經典科幻小說作品,例如科幻小說作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被改編成《2020》(Blade Runner,又譯《銀翼殺手》)的大作《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短篇小說〈機器人之夢〉。但單看中文譯名如此可愛的《汪汪夢裡人》(Robot Dreams),便會知道此作並非走一般機械人科幻片的路向,亦與現今世代最關注的人工智能危機等議題完全無關,反而是以輕鬆溫馨的風格,譜出一段集科幻與夢幻元素、暖心又傷感的動人愛情 / 友情故事。

《汪汪夢裡人》是西班牙導演 Pablo Berger 的首部動畫電影,故事改編自美國作家 Sara Varon 的同名繪本圖文小說。如同小說一樣,電影裡沒有半句對白,小狗與機械人無法以語言溝通,只能透過陪伴來表達對彼此的感情。《汪汪夢裡人》的故事背景設在八十年代紐約,電影非常細緻地描繪了街道上的每處細節,並加入了許多流行文化符號和配上美國樂隊 Earth, Wind & Fire 膾炙人口的經典金曲〈September〉,重現了八十年代的懷舊紐約風情。

獨居的孤單小狗渴望擁有一個生活伴侶,在電視上看到廣告後買來一個機械人作伴,兩人從此變成形影不離的好友,一起到公園散步跳舞、吃雪糕、影貼紙相、看《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錄影帶等。導演在某訪問中提到孤獨是電影其中一個重要主題,而在電影開首我們便看到小狗一個人吃微波食物、寧願看無聊電視節目也不願關上電視在黑屏上看到自己的倒影,這亦寫實地反映了現代人雖活在科技發達的社會裡,但人與人之間關係卻益發疏離的現象。有趣的是,電影裡機械人的形象明顯受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影響,事實上 Sara Varon 的原著小說裡也有一幕講述小狗與機械人一起到圖書館租看《天空之城》的錄影帶,而導演在接受訪問時亦提到自己的風格深受日本動畫片影響,難怪在觀看電影時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小狗與機械人本以為從此能過上幸福的好日子,卻因為一次在海灘嬉戲後被迫分開,電影亦隨即進入最重要的部分。看到這裡才發現,故事所關心的並非機械人會否做夢、能否做夢,而是它為何做夢、為誰做夢。機器人的夢境色彩斑斕,充滿美麗的憧憬,被快樂的向日葵和彩虹簇擁,但所有美好夢境的發生,都不過是指向回家的道路;當機械人開始做夢,那就證明愛已萌生。因為思念小狗,機械人在夢境裡重複地尋找回家的路,從而發現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夢」不再是純粹的「夢境」,而是變成一種「夢想」。機械人鍥而不捨地尋找小狗的形象不禁讓人聯想起《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尋找母親的機械人小男孩大衛,但所幸的是,機械人在經歷了被路過的兔子砍斷腳、被封在冰雪之下、被丟到廢鐵區而變得支離破碎後,最終還是遇上了給予它新生命的新夥伴。
《汪汪夢裡人》最出人意表之處在於它為機械人和小狗安排了一場沒有相遇的重遇結局。機械人在新家重遇小狗和他的新夥伴,本以為會上演一場大團圓式的相擁痛哭,但此時它們的專屬主題曲〈September〉響起,機械人和小狗就這樣隔著一扇窗、隔著分岔的緣份,憑藉兩顆依然同頻共振的心隔空起舞。就如《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裡的 Sebastian 與 Mia 一樣,雖然命運讓他們各自走上不同的路,但他們最終還是在合適的時機遇上療癒自己傷口的人。所以機械人與小狗之間的感情是愛情還是友情?其實不用分得太清楚。夢想固然美好,但唯有現實才是真實的,珍惜彼此曾經擁有的美麗夢境,然後好好與過往道別,才能繼續幸福地生活下去。或許在未來某個夢境裡,小狗和機械人會再次來到中央公園,穿上滾軸溜冰鞋,在〈September〉輕鬆歡愉、充滿美好回憶的旋律中繼續起舞。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