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談苦,亦談平靜 離散創作相聚廈門

明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集美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家羅玉梅稱兩年前在香港的展覽「客途秋恨」為「電影現場」(improvised cinema),透過影像、聲音、文本、檔案、裝置和行為表演呈現地理想像和身體經驗;今次在廈門集美藝術中心的展覽則是這個「現場」的「第二」版本。(羅玉梅攝)
集美藝術中心–香港藝術家羅玉梅稱兩年前在香港的展覽「客途秋恨」為「電影現場」(improvised cinema),透過影像、聲音、文本、檔案、裝置和行為表演呈現地理想像和身體經驗;今次在廈門集美藝術中心的展覽則是這個「現場」的「第二」版本。(羅玉梅攝)
圖為「客途秋恨第二現場」中的地球儀裝置。羅玉梅兩年前在表演時利用地球儀等裝置作為聯想符號,今次在廈門放映的影片也能看到表演紀錄選段。(羅玉梅攝)
圖為「客途秋恨第二現場」中的地球儀裝置。羅玉梅兩年前在表演時利用地球儀等裝置作為聯想符號,今次在廈門放映的影片也能看到表演紀錄選段。(羅玉梅攝)
圖為馬琼珠的照片裝置《形狀之鳥:盒子 No.03》。她自環球旅居後用攝影和拼貼創作。(馬琼珠提供)
圖為馬琼珠的照片裝置《形狀之鳥:盒子 No.03》。她自環球旅居後用攝影和拼貼創作。(馬琼珠提供)
圖為馬琼珠的照片裝置《形狀之鳥:城市No.690》。她自環球旅居後用攝影和拼貼創作。(馬琼珠提供)
圖為馬琼珠的照片裝置《形狀之鳥:城市No.690》。她自環球旅居後用攝影和拼貼創作。(馬琼珠提供)
圖為「影她」系列作品。馬琼珠女兒拍照,而馬琼珠再拍女兒拍照。(羅玉梅攝)
圖為「影她」系列作品。馬琼珠女兒拍照,而馬琼珠再拍女兒拍照。(羅玉梅攝)
四里沙茶麵–沙茶麵是廈門傳統閩菜小食,源自華僑帶回的東南亞菜系,主要原材料是沙茶醬和高湯。有說法指「烏糖」、「四里」、「大中」和「1980燒肉粽」這4間店為廈門沙茶麵「四絕」。地址:廈門市思明區湖濱四里14之3號(網上圖片)
四里沙茶麵–沙茶麵是廈門傳統閩菜小食,源自華僑帶回的東南亞菜系,主要原材料是沙茶醬和高湯。有說法指「烏糖」、「四里」、「大中」和「1980燒肉粽」這4間店為廈門沙茶麵「四絕」。地址:廈門市思明區湖濱四里14之3號(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港人常聽到香港要推動中外交流文化,但自「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概念提出以來,有機會到內地深入交流藝術思考的香港藝術家仍不算多。幸得獨立策展人萬豐同時了解內地藝術展覽規例,又與香港藝術家熟絡,最近為羅玉梅和馬琼珠在廈門集美藝術中心策展兩人各自的離散創作。羅玉梅把整個展場視為作品,命名「第二現場」;馬琼珠拍照之餘,也拍女兒在拍照。離散聽起來很苦,展廳卻有一種平靜。

羅玉梅和馬琼珠今次各自的個人展覽,均屬廈門市集美區與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籌辦的「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旗下「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的參賽作品。萬豐說獎項立意發掘從事影像創作的藝術家,得獎者翌年可到法國交流。他受主辦方邀請,推薦並為藝術家策展,競逐獎項。雖然大獎最終由在青海當小學美術教師的藝術家賈煜獲得,但萬豐指參賽目的是讓內地專業藝術圈看見香港藝術家,拿不拿獎沒關係。

以影片呈現不安狀態

進入「客途秋恨第二現場」展廳,有地球儀、書本和大投射幕在播放影片,也有南音曲和打板音效。萬豐形容,羅玉梅的創作以影片為媒介開展,以水為線索,探索香港地緣政治和歷史,以及冷戰時期亞裔人口的海上遷移:「她想研究歷史中的人,某種情感狀態,比如海上移民漂泊中,身體的不適、不確定和不安全感……社會狀况和歷史條件發生很大變化,但人的情感和身體狀况,希望、幻滅或不安是一直沒變。」

今次展覽,與羅玉梅2022年在香港的展覽「客途秋恨」中的即興表演有關。她當時把地球儀等裝置一件一件拿出來,作為「提示、引發聯想的符號」,透過涉及空間的表演,代替和補充平面的影像敘述。雖然該表演抽象,但看到羅玉梅怎麼選取物件,和跟影像的關係,萬豐說觀眾能體會作品在談離散。她曾寫下,展覽「宛如去年的煙火,一吹即散」。

羅玉梅現在移居海外,她透過影像、聲音、文本、檔案和裝置,在廈門這個「第二現場」重新演繹「客途秋恨」。影片播放當時表演的影像紀錄,配以基於紀錄資料生成的AI音效;穿插播放一個海員兼藝術家,模擬遠洋貨輪上敲打鏽鐵以備重新塗漆的「打鐵鏽」表演;亦有地水南音《客途秋恨》中「板」的演奏;和一名二胡樂手拉奏馬思聰的《思鄉曲》——曾被用作向東南亞華僑廣播的宣傳音樂;以及一條從印尼丹戎不碌港至香港尖沙嘴的海上航線的記憶拼圖。有廈門觀眾告訴萬豐,自己母親是從印尼歸來的華僑,他看展受觸動。

夫妻帶女兒離港環球旅行

另一藝術家馬琼珠近年也離開了香港,和女兒及丈夫開啟環球旅行。萬豐說這樣的轉變,改變了她的創作媒介,而且「非常神奇」。她本來常常製作大件的繪畫、裝置作品,但旅居後無法繼續這樣創作,「必須在路上做,用很輕巧的方法,攝影,打印在紙上,再剪拼貼,再繪畫,全部可以在小小的本子上做完。帶回來的作品非常厲害,飽含很多強烈情緒」。

「形狀之鳥」展覽中,馬琼珠的作品與她近年生活狀態是一體兩面。作品包括連拍空中飛鳥的拼貼照片裝置,也有很多與女兒共同完成的攝影。萬豐解釋後者道,「她給女兒相機,每次女兒開始拍照,她就拍她女兒。照片一同出現的時候,左邊是女兒拍的圖像,右邊是媽媽拍女兒的現場。有強烈凝視感,通過女兒也在看世界的感覺」。

思考「如何度過當下」

「我覺得談到香港離散,大家很容易陷入簡單化、強烈的情緒,覺得離散是被迫離開、痛苦、孤獨、絕望的東西;當然可能有一點,但也看到馬琼珠實際生活當中又有一種平靜——日常生活還是要繼續,跟家人共同去度過這個時光,陪10多歲女兒一起成長。」萬豐補充。

萬豐慨嘆在大時代下,人無法把握很多很多事物,似在隨波逐流,但又覺得總有些東西可以保留。他說人很複雜,而藝術如果能夠反映人性的話,應該把這些複雜的部分好好探討,而不止就「關鍵字」老生常談。在他眼中,當刻好的藝術家,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敏感,把固有的問題與面對的新狀態混合,思考「如何度過當下」。

對多年沒入境內地的馬琼珠而言,「新狀態」可能包括要下載微信和申請回鄉證。幸運的是她有萬豐作為策展人和橋樑協助,於隆冬亦能與各地藝術家、評審圍爐集思,寄望廣益。

客途秋恨第二現場——羅玉梅個展

形狀之鳥——馬琼珠個展

日期:即日至2025年1月12日

地址:廈門市集美區杏林灣商業中心12號樓集美藝術中心

網址:bit.ly/49PgO5k

bit.ly/4gxTgok

文:梁景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