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滿江紅」多非致命疾病 便血瘀暗恐藏危疾

明報

更新於 8小時前 • 發布於 6小時前

【明報專訊】看待大便出血的態度,可以很兩極化——有些人一見便血就焦慮萬分,擔心患上重病;但也有些人對長期大便有血視若無睹,或輕描淡寫地認為只是小問題。

中醫認為患病皆因「失調」,但亦有輕重急緩之分。要知道有些情况不能慢慢調理,必須把握時機治療;有些情况則是由於氣血臟腑日積月累的失和導致,需要時間慢慢調整。

清代醫家高秉鈞在《瘍科心得集》指出:「夫大腸之下血也,一曰腸風,一曰臟毒。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色清而鮮。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所以色濁而黯。」大便出血色鮮者,古稱「腸風」,在辨證上多考慮實證,代表邪氣偏盛,治療着重祛邪。大便出血色黯者,古稱「臟毒」,在辨證上多屬虛實夾雜,既有濕、熱、毒、瘀的因素,亦有氣虛、血虛、脾虛等因素,治療需要祛邪扶正並重。

內痔、炎症致「近血」 附大便表面

從便血顏色、出血量、大便性狀,以及其他伴隨病徵,可以大概判斷大便出血可能的成因和機理。大便出血呈鮮紅色看似相當恐怖,尤其是當出血量大至「滿江紅」時候,但多數情况它都不是致命疾病,有可能是由於內痔、炎症等引起,血多只附着在大便表面,中醫理解屬於「近血」。《景岳全書》記述:「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大腸或直腸),或在肛門。」

「遠血」如瀝青 反映消化道異常

便血顏色瘀暗,甚或呈現如瀝青樣的黑便,血與大便混雜而下,或在大便化驗中查出隱血者,中醫理解皆屬於「遠血」。《景岳全書》云:「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遠血的出血量可大可小,多數是反映消化道內部有異常狀况,需要進一步探查以了解出血原因。如遠血伴隨以往規律之大便習慣出現改變,或大便中黏液增多,或患者突然消瘦、食慾不振等,就更不能忽視,有可能跟腸道惡性腫瘤有關。如不幸查出惡性腫瘤,應當把握時機,以中、西醫手段聯合治理。

近血伴肛門灼熱 清熱涼血

臨牀上,由於非腫瘤引起的便血以近血常見,病性多與熱邪有關,熱勢愈盛則出血愈多愈鮮,治療一般從清熱涼血止血的方向入手。濕熱蘊結胃腸者,可見便血鮮紅、肛門灼熱、大便偏黏或有排便不淨感、腹脹、身重、口黏、舌苔厚膩等,治療需要清熱涼血化濕,常用中藥包括地榆、槐花、側柏葉、蒼朮等。肝胃有熱者,可見便血顏色偏紅、口苦口乾、頭痛、煩躁、多夢、舌色紅、脈弦,治療需要清胃瀉肝、涼血止血,常用中藥如黃芩、黃連、梔子、茜草等。熱毒內結者可見便血顏色偏暗,大便可夾雜黏液、腹痛、身熱口乾、舌色紫紅等,治療需要清熱解毒,常用中藥有生地黃、荊芥炭、生甘草等。上述3類證候在臨牀上多見於內痔或腸道炎症急性發作階段的患者。

虛證便血 補虛扶正調治

體虛或瘀血阻滯亦可能導致大便出血,這類便血通常出現時間較長,病情也較反覆,虛證便血往往在勞累時容易發作。因脾氣虛而無法固攝血液的便血,一般有長期便血病史,甚至因長期便血而引起貧血,便血色較淡,其他伴隨表現包括神疲乏力、肛門墜脹、面色蒼白、頭暈眼花、食慾不振、舌淡脈弱等,治療方面需要補氣攝血,常用方藥如黃芪、山藥、補中益氣湯等,並可配伍有止血功效的中藥,如地榆、炮薑等。脾陽虛患者除氣虛情况外,還可見畏寒肢冷、大便水瀉等寒象,治療需要加強溫補脾胃的力度,常用方藥如炒白朮、炮附子、黃土湯等。由於虛證便血是慢性病,補虛扶正需要一步步來,患者需要耐心調治。

瘀血阻絡 活血法治出血證

瘀血阻絡引致的便血在臨牀上通常是難治病,因為在醫治一個出血性疾病時,要破格運用活血化瘀藥物,對醫者和患者都是挑戰。積瘀引致出血的原理,為瘀血阻滯脈絡,令新血不能順利歸經而外逸造成出血。因此在治療上要通過祛除積瘀,令新血得以歸經而制止出血。這種策略屬於中醫「反治法」裏面的「通因通用」,利用活血法治療出血證。

因瘀血阻絡而出現便血的患者,出血顏色偏黯,或可夾雜瘀血凝塊,反覆出血不止。患者還可見面色黧黑、唇舌紫暗、皮膚有瘀點瘀斑等,治療需要活血化瘀止血,常用方藥如蒲黃炭、五靈脂、三七、失笑散等。

積熱避溫補 瘀阻戒生冷

中醫認為便血的原理為血液離經而妄行,而具體原因各異,必須辨證施治,並配合養生調攝。尤其是對於反覆便血的患者,絕對不能只靠服食止血藥物扛過去,治病必須求本。因體內積熱而引起的便血,平日應戒食辛辣溫熱的食物如辣椒、薑、蒜、牛羊肉、火鍋、燒烤等,避免過分溫補,以防熱盛迫血妄行。由於熬夜能耗傷氣陰,容易引致燥熱上火,從而令血熱者加重出血,因此需要避免。

至於虛證或瘀阻引起的便血,則建議戒吃寒涼生冷食物,以免耗傷陽氣及加重寒凝血瘀的失調。體虛者要注意不可操勞過度,但也要避免久坐久臥,建議做適量的帶氧運動如快步行、踏單車、游泳等加強體能,補氣增力。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