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52年,璇宮戲院落戶北角;1959年易名為皇都戲院,皇都戲院大廈和商場相繼落成;1997年皇都戲院宣布結業;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2020年,新世界宣布復修及保育皇都戲院,由英國著名建築師事務所WilkinsonEyre負責保育項目概念及前期方案設計。近日新世界舉辦研討會,WilkinsonEyre總監及亞太區總部負責人Matthew Potter親述保育故事。風雨飄搖數十載,皇都戲院保育之旅是否終告完場?
重現舊有部分 北側重見天日
Matthew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一開始接觸這個保育項目時,並未曾看過皇都戲院的全貌。他回想初訪戲院時,「我們從港鐵出來,看到沿路的景色,皇都戲院就在英皇道的那個拐角處,是一座外觀非凡(extraordinary looking)的建築……後來我們做更多研究,了解到它始於『璇宮戲院』,然後隨着時間而變化……我們發現現在只使用了較大建築體積中相對較小的部分用作桌球室,所以我便開始思考如何重現更多舊有部分」。
勘察過程中,Matthew發現皇都戲院的北側有一面牆被掩蓋至少60年,他翻查資料,發現在「璇宮戲院」時期,戲院周圍尚未開發,那面牆仍然可見。直到1959年「皇都戲院」時期,毗鄰的住宅大廈落成,北側的牆便被完全覆蓋。Matthew決定重新規劃場地,為北側騰出更多空間,讓牆重見天日。是一面怎樣的牆讓Matthew費盡心思要把它露出來?Matthew解釋不是因為那面牆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他認為這本來就是揭示建築歷史的一部分,「曾經可見,但是消失了,現在我們只要為它騰出一點空間,既能讓人從更多角度欣賞這座歷史建築,又能為建築周圍創造一些呼吸空間」。
借鑑倫敦經驗 留特色增體驗途徑
要保育歷史建築,又要活化成「國際級保育大型綜合地標」,意味着平衡新舊是Matthew必須面對的課題。WilkinsonEyre過去曾參與多項活化歷史建築項目,Matthew分享如何把經驗運用在這次皇都戲院項目上。英國倫敦國王十字區儲氣罐(King's Cross Gasholders)已經有百多年歷史,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Grade II Listed Building),WilkinsonEyre 2002年交出計劃書,以保留儲氣罐框架為前提,把內部重新設計成高級公寓,把室外的工業美學和室內的精緻輕盈巧妙地融為一體;英國倫敦巴特西發電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在2007年獲評為二星級(Grade II*)歷史建築,Matthew坦言,2013年WilkinsonEyre接手項目時,發電站正處於倒塌的邊緣(point of collapse)。耗時逾8年,WilkinsonEyre保留發電站內部渦輪大廳;外部紅磚牆則找來舊有紅磚的採石場和製造商,預製貼近原色的磚塊,以還原牆身;並按原規格重建頂部4支因腐爛嚴重而被迫拆除的白色煙囪,最終把巴特西發電站打造成集零售、住宅、文化展演等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
不難看出,WilkinsonEyre在這兩個項目都很大程度地保留建築原有特色,Matthew歸納說:「我們一直相信,不是所有舊的東西都能用,或者都是好的。尤其在巴特西發電站這個項目,我們了解到不能把所有東西都還原,所以我們會評估哪些部分是具歷史價值、顯示建築特徵,哪些是能在不影響建築物所承載的價值下拆除,這種新舊平衡的思維是能借鑑以往的項目。」而自宣布保育皇都戲院以來,最受關注的便是皇都戲院天台的拋物線形桁架(俗稱「飛拱」)會否完整保留。Matthew給出肯定的答案,「會保留,這是皇都戲院的基本結構,因為有它,才為下方的劇院帶來淨跨距(clear span)」。不止保留,Matthew更希望以後來者能從更多角度欣賞這個被視為全港、乃至亞洲獨一無二的「飛拱」。他以巴特西發電站為例,其中一支煙囪安裝了一座玻璃電梯「Lift 109」,能直通煙囪頂部,360度俯瞰倫敦景色,「這電梯在原有建築從未存在過,是體驗建築的新途徑,也是另一種理解歷史建築的敘事方式」。因此,他期望屆時在皇都項目包含的商用及住宅空間能與戲院天台連接,或增設觀景台,讓來者能在新的建築敘事框架下,感受皇都戲院建築風格與歷史文化的底蘊。
Matthew亦指,巴特西發電站的綜合用途建築概念,將會應用在皇都戲院,並把這個建築概念稱作「垂直文化城市(Vertical Cultural City)」,集住宅、商業和文化於一體。Matthew不諱言,比起過去參與的保育項目,皇都戲院這幅地的面積很小,故此保育的一大難關正是如何準確平衡住宅、商業及文化這3個板塊的建築面積,組成一張完整的拼圖。Matthew希望未來皇都保育項目落成之時,將會成為一處下班後能用餐、購物,又能看演出的生活空間。整個項目計劃將會在2026年內落成,新世界指屆時將舉辦不同類型活動,詳情容後公布。
平衡住宅、商業、文化 堅守「輕」理念
保育議題在香港談論、掙扎了數十年,Matthew在研討會的開首,用「Lightness(輕)」歸納自己一直堅守的建築理念,「我們不會過度建造東西……不會建造超出我們需要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保育現有建築非常重要」。皇都戲院展示了上世紀50年代歐德禮敢於嘗試的「初戀精神」,逾70年過去,衣香鬢影不再,皇都戲院早已完美履行它的歷史任務。如今只剩下靜待皇都戲院重開之期,或許這將會是香港保育進程一次重要的示範,告訴這座城市「自己歷史自己寫」。
文:譚雅詩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