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 2 位,不只高血壓、心肌梗塞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可能被忽視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直到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後,平均壽命僅剩 2 年!
在多數人印象中,心血管疾患與高血壓息息相關。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這項疾病,由於心臟血流打不出去,多數患者血壓並不高,所以容易被忽略,症狀也可能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混淆。
瓣膜狹窄好發於長者,出現心衰竭壽命恐僅剩 2 年
主動脈瓣膜狹窄分為鈣化性、退化性與風濕性,其中退化性佔了 70% 最為常見,多數病患為 65 歲以上長者。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諶大中表示,正常的主動脈瓣張開面積約為 10 元硬幣( 2.5 平方公分以上),但瓣膜鈣化、硬化導致狹窄後,只剩原子筆桿的寬度( 1 平方公分)。為了順利將血液送出,心臟就要更用力收縮,近半患者會出現心絞痛的症狀,而喘氣、胸痛、疲倦、食慾降低、暫時性缺氧也是初期病徵,後期嚴重者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當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出現胸悶、暈厥、或心臟衰竭等症狀時,預期平均壽命分別僅有 5 年、3 年及 2 年,民眾不可不慎。
腸胃道出血但腸胃鏡檢查正常?當心是「海德氏症候群」
諶大中特別提醒,主動脈瓣膜除了上述的典型症狀外,也可能出現腸胃道出血、血便,又稱為「海德氏症候群」。這起因於瓣膜狹窄,產生生理變化,小腸血管增生產生出血,75 歲以上病患中發生率約 7.5%。
他接著表示,曾有病患照胃鏡、腸鏡後,仍找不到出血原因,所幸腸胃科醫師警覺患者伴隨喘氣、呼吸不順等病症,轉做心臟檢查才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最終經過手術置換瓣膜後,才解決所有問題。
他依此提醒民眾,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千奇百怪,可能會伴隨上下腸胃道、小腸出血,有時可能難以診斷。如果因不明原因出現血便,經過縝密腸胃道檢查後仍找不出病因,要注意是否有主動脈瓣膜狹窄。
諶大中進一步提到,主動脈瓣膜狹窄病程通常 1 至 2 年會惡化,但也遇過 2 個月就病情急轉直下的案例,需就診並定期追蹤。
光吃藥治標不治本!醫籲病患手術根本治療
由於輕者不一定有症狀,初期症狀也與部分心血管疾病相似,擔心手術風險的民眾只想以藥物治療。不過,諶大中提醒,疾病有分種類,感染性疾病吃藥會好,但瓣膜狹窄、心臟血流打不出去是結構性疾病,服藥只能緩解症狀。「開胸」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或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仍是根本的解決手段。他強調,兩者是不同的選擇,只能擇一,必須依據病人的狀況決定。
文/林亭、圖/楊紹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