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2024 DFA年度設計師太刀川英輔:適應性設計迎氣候變遷

明報

更新於 01月02日16:53 • 發布於 01月02日20:30 • 開眼 設計
NOSIGNER創辦人太刀川英輔獲頒2024 DFA年度設計師獎,他認為人與其他生物應一同納入設計考量之中。(蘇智鑫攝)
NOSIGNER創辦人太刀川英輔獲頒2024 DFA年度設計師獎,他認為人與其他生物應一同納入設計考量之中。(蘇智鑫攝)
2023年的城市規劃設計ADAPTMENT,從生物的適應性演化中學習氣候變化適應設計,研究如何讓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造彈性城市。(DFA Awards提供)
2023年的城市規劃設計ADAPTMENT,從生物的適應性演化中學習氣候變化適應設計,研究如何讓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造彈性城市。(DFA Awards提供)
太刀川英輔在設計營商周的演講中展示一幅香港地圖,標示了代表潛在河流的藍線和代表分水嶺的白線。他指分析分水嶺有助制訂抵禦自然災害的城市總體規劃。(bodw+ YouTube影片截圖)
太刀川英輔在設計營商周的演講中展示一幅香港地圖,標示了代表潛在河流的藍線和代表分水嶺的白線。他指分析分水嶺有助制訂抵禦自然災害的城市總體規劃。(bodw+ YouTube影片截圖)

【明報專訊】剛迎接完新一年,已迫不及待為國際盛事2025大阪.關西世界博覽會倒數。「創造閃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和「生命之間(Between Lives)」分別是今屆世博的主題和日本館的核心理念,在後疫情時代強調生命體與生態互動共存,透過觀察自我與他人、人類與非人類、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邊界、差異和關係,體會生命可貴,並將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視為個人的責任。時間猶如螺旋狀回到1970年日本首次主辦世博,藝術家岡本太郎在太陽之塔內設計了生命之樹。今屆世博同樣講生命,由進化變為共存。

其中一位負責制定日本館主題的設計師太刀川英輔最近獲頒2024 DFA年度設計師獎,上月來港時接受本報訪問,談到世博主題和設計的看法:「我們應該將生態環境中的人與其他生物一同納入設計考量之中。當前的情况是,人類將自然環境視為奴隸,忽略人與自然之間應該是對等的關係。我們希望回歸到一種和諧的平衡狀態。」

提到「年度設計」,無疑是大眾貼身的關注事項。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DFA設計獎」旨在表揚國際上具影響力及被認受的傑出駐亞洲設計師,香港設計中心表示這次把2024 DFA年度設計師獎頒給太刀川英輔是因為「他將設計視為社會變革的創新工具,這一理念挑戰傳統思維,並為實現更美好、可持續的未來帶來希望與解決方案」。

人與生俱來具備創造力

從震災資訊平台OLIVE、《東京防災手冊》、防疫網站PANDAID到氣候變化城市規劃ADAPTMENT,太刀川英輔的設計項目致力解決社會問題。在他看來,設計不單是做一些商業活動賺錢,也包含同理心的信念,由己延伸至社會及環境。他提倡「進化思考」的理念,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思考「變異與選擇」,並融入設計理念,提出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具備創造力,設計要點與世博主題相呼應——成為未來社會的創造者。「可持續未來」可謂亞洲以至國際的年度關注。

太刀川英輔一直在思考「什麼是設計?」、「什麼是好的設計?」,發現「每一個人造物品都是設計,不能只將設計定義為一個產業,設計是幾乎每一個人本身的創造能力」。他說創造的痕迹存在於日常生活各處,牆壁、窗戶、桌子、燈具,各式各樣的物件都是過去某個人創造出來的設計,難以追查起初的創造者,「構成我們生活的,應該是許多無名氏一連串的創造活動,經歷無數不懈改善的結果」,太刀川認為那些隱含的設計才是真正厲害的設計,「創造也不僅僅構成我們的真實世界,創造行為本身甚至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心靈」,於是他希望成為默默幫助人類或者社會發展的設計師,實現環境可持續目標。他之所以將創辦的設計公司命名為「NOSIGNER」,也是為了表示看不到的形式和形態才是更重要,着重形式背後隱形的創造原則。

災後資訊紛亂下發揮潛能

2011年3月11日發生日本東北大地震,在哀痛和無能為力之際,太刀川相信正是人類發揮創造力潛能之時。災難發生後,災區資訊漂浮於浩瀚的資訊海洋而不能集中傳播,任何有用的資訊、知識和技術都可能瞬間消逝,促使NOSIGNER創建一個定位為「震災資訊Wikipedia」的網絡平台OLIVE(名字由日本國旗上的旭日「O」和生命「LIVE」組成),集中分享災難發生時的有用信息,教導災民如何利用周圍的材料製作生活必需品。例如剪掉衣袖和長條形布料製成口罩;揉皺報紙後放至衣服下層,有助保暖禦寒;𠝹開塑膠樽變成飲食器皿;又設有「玩樂/享受」的欄目,分享怎樣利用物資製作迴力鏢、足球等。平台3周內成功將資訊傳播給至少1000萬人,直至現在這個災難救援資料庫仍能作參考使用。及後2015年又發行803萬冊、330頁的《東京防災手冊》給東京所有家庭,以改變大眾的防災意識。

反覆思考How與Why

在著作《進化思考》,太刀川英輔從生物進化領悟出一種共通於自然物和人造物件之間的創造法則——「演化是從變異和選擇的反覆來回中自然發生的創造性現象。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結構不僅出現在演化中,也可以在各種智慧現象中發現極其類似的結構」。由此他提倡將創造視為模擬演化的過程,反覆以「變異思維(How):如何才能改變」和「選擇思維(Why):為何應該如此」來思考,就如2020年在疫情期間,由於缺乏防護設備,醫療系統和人身安全面臨危機(Why),因此NOSIGNER教導民眾用A4透明文件套製作面罩(How)。

這種創造方式,太刀川英輔認為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策略相近,「我相信本世紀是適應性設計的時代,因為適應能力幾乎涵蓋了一切。就像我們知道氣候不斷變化,因此必須隨之調整。這種適應性與城市建設、建築設計、穿著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等各個方面息息相關」。「適應」被應用在自然科學和生物學上,同樣可延伸至設計領域。

太刀川英輔在設計營商周的演講上就提及2023年的城市規劃設計ADAPTMENT。ADAPTMENT由「adaptation(適應)」和「development(發展)」兩詞組成,從生物的適應性演化(adaptive evolution)中學習氣候變化適應設計(How),研究如何讓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造彈性城市(Why)。他提到香港沒有天災地震,但因為極端天氣,過去幾年迎來暴雨和水災,甚至山崩,「在考慮城市氣候調適時,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規劃土地使用」。他在大熒幕展示香港地圖,標示着藍線和白線,就似身體血管流域,他解釋藍線是雨後會出現的水流方向,即是潛在河流,白線就是分水嶺,河流流域邊緣的較高處,他指制訂城市總體規劃時應多加關注。

太刀川英輔說:「許多都市發展都以行政區域劃分來規劃,沒有考慮到分水嶺,造成都市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摩擦,破壞生物多樣性。」因此他提出其中一種適應方案,名為區域適應(Area Adaptation),透過分析分水嶺,規劃符合自然和抵禦災害的土地使用方式,「這樣做實際上可以保持整個生態系統,就像挪亞方舟」。

太刀川英輔強調設計並非只是有品味和才華的人的特權,專業化反而限制設計的潛力,每個人都具有設計思維和創造力,成為設計師。在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面前,大眾可發揮創造力,一同建造可持續未來。

文: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