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電影《破•地獄》給大家上了一課生命教育,也藉此認識到本地殯儀習俗——其中一項便是給先人火化的紮作紙品。若你看過電影,相信會對靈堂上那架電動黃色紙紮Maserati 跑車印象深刻。紮作這門民間傳統手工藝博大精深,以竹篾、紗紙、色紙、絹布、花紙等材料製成的紙紮品,更於2014年被列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近年不同機構或紮作師傅為了向公眾推廣這門工藝,積極舉辦紮作展覽及工作坊。明天(12月4日)開始有「外剛內柔的守護神」紮作技藝展覽,展覽主角不是花燈、獅頭,而是農曆七月盂蘭勝會及醮會中的「常客」,有「鬼王」稱號的大士王。
「天寶樓扎作」在西營盤扎根40年,由本地著名紮作師傅夏中建創辦。他曾隨有花燈大王之稱的「生和隆美術扎作」創辦人梁有錦學藝,精通節慶、喪事等不同範疇紮作,擅長製作獅頭、龍頭、宮燈、花炮、大士王及先人祭品;他是製作全球最大宮燈(吊掛花燈)的健力士世界紀錄保持者,其作品曾於多個藝文場所、廟宇等展出;他亦不時應邀到學校及機構教紮作工藝,積極推廣紮作技藝。今次他獲得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資助,主辦及策展名為「外剛內柔的守護神」紮作技藝展覽暨導賞。而展品主角為7呎高的大士王,以及大士壇內常見的紙紮品等,讓參觀者深入了解大士王的歷史及其意思。
相傳大士王為觀音化身
大士王,又名大士爺、面燃大士等,佛教形容為觀音化身,後來道教也供奉大士王;及後民間舉辦的醮會與盂蘭勝會亦會供奉紙紮大士王像,認為大士王能監管四方遊魂野鬼,法會及醮會過後會將其火化。夏中建指盂蘭勝會、醮會、佛堂及宗教法事等均會設置大士壇或大士台,以拜祭大士王。
今次籌辦大士王展覽的其中一個原因與夏中建的宗教有關。「我是一名道士,是一個道教人,入道40多年,比做紙紮還要早。」他指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中提及道教的思想、音樂等範疇,但甚少提及道教裏的大士王,希望藉此展覽讓公眾認識大士王、道教傳統文化及紮作技藝,亦希望透過展覽導人向善。「希望大家以善為本,不要做作奸犯科的事,善心一點,大士王會看着大家整個人生的。」
設計選色展將領之風
夏中建表示,紙紮大士王外形常見廣府、潮州及鶴佬(海陸豐人)3種式樣,其衣著、姿勢及觀音像擺放位置亦略有不同。「例如姿勢,廣府的大士王均是坐着及花臉的;潮州式的大士王是雙腳站立,還有藍臉;而鶴佬的(大士王)是單腳企。」他指大家在盂蘭勝會最常看見的大士王是潮式模樣,不過在許多宗教法會上,卻以廣府大士王面貌示人居多。
是次展覽亮點為一尊7呎高的廣府大士王像,特徵是呈花臉,臉上整體色彩豐富。其造型源自武將形態,四肢動作皆有不同,呈舉手提腳的坐姿,一手拿着名冊,另一手拿着寫上「分衣施食」令牌等。他說「(大士王)設計及選色要有將領之風」,身穿鮮艷繽紛的鎧甲,背後插上帥旗,威風凜凜。除此以外,其胸前放置觀音像,「傳統製作會仔細一些,用泥土塑造頭部和面形,比較硬淨墜手,衣服以布為主。現在很少人做了」。
上下身合併 對齊接口難度高
展覽中還有講解傳統廣府大士王的基本製作方法。一般先用竹篾及紗紙紮出骨架,再鋪紗紙及各式紙品,然後寫字及裝飾。「這個7呎高的大士王用了過千條竹篾,(用紗紙)打了過千個結。」由於展覽場地空間有限,他會先紮鞋,紮頭,再紮上身和下身,最後上紙樸(包括紗紙及紙品)及組裝,還要寫字、繪畫花紋。「紮身體是最困難的,例如要確保上下身合併對齊連接口。四肢的動作皆不同,要擺得好看和平衡,那才顯得有威勢。」至於身體比例,傳統做法以「元」作單位,頭和身高的比例為1 : 4,例如7呎高配置「二元」頭。
製作鎧甲繁複 摺甲剪甲富立體感
至於製作大士王的另一個困難及費時的工序便是製作鎧甲,這涉及摺紙工藝、剪紙藝術、拼貼等技巧。傳統鎧甲甲片,可以「摺甲」或「剪甲」製作,夏中建說:「這也是現在很少人懂得做的(部分),因為繁複費時,幾近失傳。」「摺甲」是以摺紙方式摺出一大幅鎧甲的甲片模樣。
在展覽中展出的大士王,其身上的金色甲片是將一張金紗紙不斷重合摺疊,摺成多條約1吋闊的矩形,再逐個矩形摺成菱角狀。拉開後便會呈現立體效果。再於鎧甲邊點綴縐紙裝飾,令鎧甲更添氣派及威武。至於「剪甲」,則以剪刀剪出甲片模樣,有麒麟甲等樣式。「摺或剪甲,基本都要花上1天時間,很費時。」夏中建指現時行內懂得「摺甲」及「剪甲」的紙紮師傅寥寥可數,大家寧願省時而改用印刷鎧甲,不過他認為鎧甲的甲面由立體變平面,美感大打折扣。由於傳統製作方法較費時,做工較貴,如用上不同花紙、縐紙等紙品,製作價錢更高,他指展覽中的7呎高大士王,單是成本價便要2萬元以上。為了讓大家更能看出傳統及現代印刷大士王的分別,他亦以大量印刷品製成小型大士王,讓參觀者自行比較。
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本地紙紮業昌盛時期,由於要趕工,同時又為免大士王在運送途中有破損,一般紙紮師傅會到廟宇或場地直接紮作,他亦試過為了紮作大士王而在廟內借宿一星期,回想起來都感到辛苦。不過,現今師傅大多於紙紮店或租賃倉庫分開紮作大士王身體的不同部分,再運送至場地組裝及調整。
免費導賞 觀音殿限定開放
展覽中亦展出又名大士台的大士壇,是拜祭大士王的地方。在大士台中,一般有大士王,還有判官、鬼卒、黑白無常、幡亭、幡燈、寶珠或寶蓋,各有意思。相傳判官留有長鬚,身穿長袍頭戴官帽,一手持毛筆,另一手持名冊,記載各人一生做過的好壞事。鬼卒是幽冥界的捕快;而黑白無常則一個穿黑衣,一個穿白衣。幡燈懸掛在幡杆,為亡靈引路;寶珠或寶蓋放在幡杆頂端,用作招魂等。今次公眾除可免費參觀展覽外,亦可參與導賞團,屆時有導賞員詳細講解,並可參觀平日不對外開放的省善真堂觀音殿。●
「外剛內柔的守護神」紮作技藝展覽
日期:12月4至10日
時間:上午9:30至下午5:00
地點:九龍塘律倫街7號省善真堂觀音殿旁
費用:免費入場
註:12月7至9日設有導賞團,報名連結:
文:陳麗斯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