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都多海不是解藥,真正治癒人心的其實是「它」!詳解夯劇「雖然不是英雄」人物身心症大合輯!

Styletc TW

更新於 06月19日07:42 • 發布於 06月19日06:58 • 蓋倫醫生
都多海不是解藥,真正治癒人心的其實是「它」!詳解夯劇「雖然不是英雄」人物身心症大合輯!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雖然不是英雄」是近期Netflix火熱的韓劇,除了有滿滿的話題,劇情更充滿了心理學的寓意。原本各自擁有超能力的「福氏家族」,成員卻都因染上身心症,成了失去特異功能的厭世英雄。直到神秘女子都多海的出現,大家才看到恢復固有天份的一絲曙光。然而,都多海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福氏家族成員們的命運,會得到這個女人的救贖,或是顛覆?都是讓人饒富興味的看點。

在角色與劇情的探討之外,「雖然不是英雄」最大的特色:它是一本當代常見身心症的速寫合輯。「福氏家族」母親福滿鑫長期失眠,大女兒福動熙患有飲食障礙症,二兒子福歸拄則深受憂鬱所苦。此外,都多海也是創傷後壓力症患者。今天想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觀點,為大家解析這些角色的病情表現,與真實案例的異同。此外,也試著回答「福氏家族」成員所失去的超能力,以心理學而言究竟代表著什麼?而神秘女子都多海所代表的解藥,配方又是什麼?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福歸拄:深受哀慟與憂鬱所苦的父親

福歸拄擁有回到過去的超能力,但卻因無力改變悲劇,特異功能反而成為詛咒。在經歷妻子過世,消防隊同事命喪火場等打擊後,福歸拄陷入了深沈的哀悼,進而引發長期重鬱,也開始酒精成癮,他的心路歷程確實非常貼近某些憂鬱症患者。憂鬱症常在重大的失落後發病,患者會不斷陷入過去的回憶當中,為失去的美好感到痛苦,更對自己的錯誤充滿自責,酒精或安眠藥常成為「自我治療」的工具。對生活的絕望與麻木,讓福歸拄無法與任何人建立關係,面對青春期的女兒,也無法扮演好父親的角色,直到都多海出現,他發現在自己居然有拯救她的能力,命運才有了轉機。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福滿鑫:因爲慢性失眠失去「預知夢」能力的大家長

「福氏家族」的實權人物,福歸拄的母親福滿鑫因為慢性失眠,失去了賴以致富的「預知夢」能力,成天透過SPA等方法試圖睡上一晚好覺。在現實案例中,大老闆,大家長因為思慮周密,日理萬機,確實常是慢性失眠的受苦者。他們遍尋各種解方,卻總是無法一夜好眠。睡眠是一個無法強求的生理活動,當你動了想「好好睡一覺」的念頭,常常就是失眠的開始。此外,「作夢」確實是睡眠的重要工作,在做夢期大腦可以將白天的記憶分類儲存,甚至產生新的領悟。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據說是在夢中產生的,例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宣稱,他是在打瞌睡時夢到碳原子鏈像一條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而悟出苯分子的結構應該是環狀。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福動熙:陷入「365日減肥」的飲食障礙症患者

福動熙20多歲時原本是風光無限的模特兒,在鏡頭前卻是嚴重發福,又每天都在減肥的飲食障礙者。模特兒與演藝人員確實這類病症的高風險群,因為人在鏡頭下會微微被拉寬,螢光幕前的身材標準確實可以嚴苛到損害健康。飲食障礙症患者都受困於扭曲的「身體意象」,每天起床照鏡子,量體重,就是痛苦的開始。她們循環於節食,暴食與清除行為(用來擺脫食物帶來的熱量,包括催吐,服用瀉劑,過度運動等)之間,也有專家稱他們為「瘦癮症」,真的是對瘦上癮,無法自拔。意志力堅強的患者會發展成「厭食症」,受到皮包骨,產生嚴重的健康風險,甚至必須住院治療。一般人多半成為「暴食症」,雖然不時大吃,但能利用清除行為維持正常體重,她們會把自己的問題隱藏地很好,但內心卻充滿著羞恥與痛苦。放任自己狂吃,沒有清除行為者則成為「嗜食症」,福動熙就是標準的嗜食症患者。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都多海:罹患創傷後壓力症的火災倖存者

都多海自小家庭破碎,17歲就成了孤兒,接著又遇到燒死自己老師與同學的火災,倖存的她充滿孤獨與罪惡感,是火災現場救她一命的不知名男子,讓她不願放棄自己的生命,卻選擇了「婚姻詐騙」這種求生手段。都多海聽到火災警報器大響,就動彈不得,正是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典型表現。即使過了再久,病患對於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人事地時物,仍然可能極度驚恐,盡力迴避,一旦不巧暴露在這類「提示信號」下,就會整個人僵住,甚至發抖抓狂。許多創傷後壓力症患者對自己不再珍惜,對生命也失去意義,會開始過著自我放逐的生活,酗酒,危險性行為,或者詐騙觸法,都是有可能的。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圖/取自《雖然不是英雄》官方劇照)

失去的超能力或許代表「自性」,都多海則是內在的「阿尼瑪」

在以榮格為首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 Psychology)觀點下,失去的超能力或許代表「自性」(Self,自性必須大寫)。什麼是自性?它是每個人的天賦本質,如果能夠充分認識與發展自性,就能活出自我實現的人生。自性的一部分能被我們認識,而另一部分則藏在個人與集體的潛意識裡,等待我們去發掘。

分析心理學家認為,在人生的上半場(例如40歲以前),我們必須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完成自我、家庭與社會賦予的角色任務。然而,在人生的下半場,自性會逐漸甦醒,召喚我們深刻地發掘自我。這個過程有時需要觸發,喚醒個人內在力量的角色。在榮格學說中,對男性而言是「阿尼瑪」(Anima),對女性而言則是「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瑪與都多海有些類似,充滿神秘、誘惑、難以歸類和預測。她可能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使人經歷典型的「中年危機」後,邁向更深刻的個人成長。

「福氏家族」成員們既像是當代人們常見的心理症合輯,也像是現在許多人面臨中年危機時的縮影,大家所等待的,或許就是一個讓他們重拾自性(超能力)的契機,就如同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在尋找那個讓自我覺醒的阿尼瑪或阿尼姆斯。

※原文出處:蓋倫醫師的心身手術室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