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百萬訂閱的知識型 YouTuber理科太太2019年因自律神經失調一度停更,暫退網紅圈引發大量關注,不過她「冬眠」四個月復出後大方分享如何走過自律神經失調,她也說收到許多網友私訊提到自己有相同困擾。
或許你也常聽到自律神經失調,但這背後代表身心發生了什麼事?該怎麼克服?這篇會帶大家認識自律神經失調,包括如何治療和日常調理,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回健康的自律神經。
倦怠、痠痛、記憶力變差…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遍及全身
「我不舒服很久了,看過很多科,也做過很多檢查,可是都查不出毛病,實在不知該找誰求助,只好來掛家醫科……」
柳營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張榮哲醫師表示,有這類困擾的病人,不舒服的表現包羅萬象,比如莫名地疲倦、提不起勁、長期頭暈、喉嚨有異物感、呼吸不順需要大力吸氣(但又不是真的喘)、胸口緊緊、心跳加快、手腳麻木、找不到原因的疼痛等症狀,特別在緊張、壓力大時更加明顯,有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了。
由於交感神經系統負責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腸胃消化變慢與增加肌肉張力等等,使人處在焦慮緊繃的狀態,用以應付緊急情況;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則反之,會使人體放鬆,兩者因無法受支配才稱作「自律」神經系統。當副交感神經活性受到不當抑制,或交感神經過度活化等失衡現象發生,便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便反應在身體各方面的不適。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檢測表:
懷疑自律神經失調,不一定是看神經內科
很多人以為「神經失調」就應該是看神經內科,其實並不一定。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醫師邱奕華解釋,有意義的自律神經功能障礙,會有明顯的客觀證據,但在臨床上,一般人口中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九成以上不屬於這種情形,最常見的病因其實是憂慮、焦慮及緊張等心理因素影響到生理。
所以邱奕華建議,研判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可先尋求家庭醫學科醫師做初步評估,若原因來自心理,再儘快尋求精神科/身心科相關專科醫師協助。
而目前可以透過儀器檢測並分析患者的交感神經反應狀況,檢查自律神經的功能運作。
自律神經失調會做的檢查
使用多種非侵入性的儀器,藉由紀錄特定動作造成的自律神經生理變化,如血壓、 心跳、呼吸等等,評估及診斷自律神經病變的種類及嚴重性。
自律神經反射檢查包括 5~7個步驟(平躺、站立、深呼吸、過度換氣⋯⋯), 一般費時50~70分鐘;皮膚交感神經檢查則將紀錄器貼在手、腳底,在手腕及額頭給予微量電刺激,紀錄反應情形,需約 15~20分鐘。
另一常見檢查為測量心律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例如心跳固定每分鐘85下幾乎沒有變動,即是心跳的變異性小,代表交感神經過度旺盛、自律神經異常。而HRV 測量結果可能受個人當下狀態及所處環境影響,僅能說明失調「現象」而非「原因」,不過治療前後的HRV追蹤確實能幫助客觀評估治療成效。
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治療方式
生理回饋(biofeedback):藉由儀器輔助讓身體反應以個案能理解的生理訊號呈現,如心跳、指溫、肌肉張力等,藉此發現自己採取某種動作或姿態時出現放鬆的生理訊號,客觀地從回饋指數確認當下的放鬆程度,能即時掌握放鬆練習的成效,慢慢學會如何控制身心,遠離緊繃與壓力感,更有效率地改善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肌肉放鬆法在家就能練習!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5個方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好發於女性身上,統計指出超過五成的更年期婦女也會有此問題。但我們平時仍可透過多方面的自我調理,改善症狀。
1.飲食:攝取各色蔬果,廣泛補充維生素;深海魚及亞麻仁籽中的Omega-3脂肪酸(特別是EPA)已經有多項研究認為對情緒有正面助益;此外乳製品、豆類、堅果、香蕉、蛋等食物富含色胺酸(為血清素的原料),具安定神經、抗憂鬱效果。
除了謝旭東分享可以煮「安神解鬱茶」(百合5錢、柏子仁3錢、紅棗3顆)飲用,雲品中醫診所也推薦沖煮「玫瑰佛手茶」(玫瑰花1錢、佛手1錢、冰糖適量),可抑制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讓人擁有好心情。
2.運動:持續的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提升HRV活性。如果能曬曬太陽、接觸大自然,效果會更好。
3.穴道按摩:可在睡前雙側各輪流按摩太衝、神門、內關、三陰交3分鐘,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太衝:腳背上大拇指與第二指間隙後方凹陷處。可正坐或躺,從兩指縫往上找到穴位按壓。
*神門:仰掌,於手腕橫紋與小指往下延伸交界處,用拇指按壓。
*內關︰從掌側面正中線、腕橫紋上量兩吋(約三根手指寬),取穴時握拳,在筋之間凹陷處用手指側面向下推按。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踝關節內側上方3吋(約四根手指寬),可正坐垂下小腿或仰臥姿,用指腹或指關節按壓。
4.休息與放鬆:常見肌肉放鬆法有兩種,都是可以自己在家練習的放鬆方式。
(1) 傑克遜式肌肉放鬆法:過程中使練習者能體會、掌握緊張和放鬆兩種不同的感覺。例如請練習者伸出右手,慢慢握緊拳頭,握緊、再握緊……,同時注意體會緊張的感覺,接著慢慢放鬆、再放鬆……,此時再請練習者比較前後感覺的不同。同樣步驟可運用到全身,直到全部都達到完全放鬆。
(2) 韓瑞克森式肌肉放鬆弛法:整個過程都是在引導練習,只以自我暗示的方式去想像放鬆的感覺,較偏重認知層面,若不習慣想像或是思緒太多容易分心的人,較適合前者的放鬆法。
5.熱水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醫務長邱榮鵬則分享,可在洗澡時利用蓮蓬頭的熱水沖打背部,達到放鬆效果,但不建議用強力水柱,以免造成局部軟組織發炎。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也不是想太多造成的
「自律神經失調」並非疾病,而是一種生理的症狀表現。如同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強調,自律神經失調症並非患者心因性作祟,不是單純的想太多、抗壓力差造成,也不是光靠放輕鬆或者運動、復健就能痊癒。因此,所謂「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說法並不太精確,要治療的應該是根源病因,才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另外,三軍總醫院精神科張傳佳主治醫師建議,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已被證實能預測心血管疾病如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發生,因此如果有憂鬱、焦慮疾患,除了精神藥物、心理治療外,宜進一步檢測自律神經功能,有助於作為臨床治療的指標,減少併發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別忽略自律神經失調,正是身體向你發送的警示訊號。學習放慢腳步,去傾聽身體想告訴你的事吧!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17)身體症狀與精神健康
憂鬱、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傳佳 )
基本認識自律神經失調症
自律神經功能失調
莫名的不舒服卻找不到病因 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柳營奇美醫院 張榮哲 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自律神經失調找中醫,寧心安神解煩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醫師我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淺談(國泰健康管理 程雲慈)
防自律神經失調~醫師推薦6招抗衡情緒與壓力(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邱奕華醫師)
睡不好、頻尿、身體不適症狀多 檢查卻找不出原因 心理師:可能罹患自律神經失調!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呂宇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