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型態多以坐姿為主,如果腰椎沒有支撐,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脊椎滑脫,也就是俗稱的「龍骨跑掉」。許多民眾畏懼手術,轉而尋求整骨的民俗療法。不過,專家建議民眾應就醫做足相關檢查,再評估適當的治療,以免越整越嚴重。
脊椎滑脫是什麼?可以怎麼治療?
除了先天、病理、創傷等因素外,最常見的仍是退化造成的脊椎滑脫。隨著時間的推移,椎間盤逐漸變薄、失去水份,讓椎骨更容易滑出位置,形成上下位移,就像搖搖欲墜的積木堆。
國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說明,脊椎滑脫會影響骨性結構,造成關節鬆脫,肌肉需要代償骨頭原本能承受的力量,就可能會腰痛、閃到腰;此外,滑脫的結構壓迫到神經,也會讓下肢出現「痠、麻、痛」等神經學症狀。
謝政達表示,如果初期症狀不明顯,應持續觀察脊椎滑脫的狀況;不過,當神經學症狀發生,或是走路搖搖晃晃、站不穩時,可先以吃藥、復健等保守治療為主。此外,以棒式、增強核心肌力,可有效分擔背部壓力,是復健之餘應該做的事。
謝政達提到,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有些民眾停留在過去的印象,認為手術有風險,而嘗試整骨改善。不過,整骨力道不適合、角度不正確,都會破壞骨性結構加重症狀,甚者可能二度脊椎滑脫,讓關節位移更嚴重,不只腰痛、腳麻,嚴重還會癱瘓及大小便失禁。
不是能忍痛就好!開刀與否應與醫師討論
對於進一步的手術治療,謝政達表示,現今國內醫術成熟,內視鏡、顯微鏡都能看見神經走向,再加上 AI 導航輔助,雖然不能保證完全不會傷到神經,但是開刀穩定性、完整度較過往提高許多。有些病患常強忍疼痛,認為真的忍受不了再來開刀。不過,謝政達提醒,越混亂、嚴重的骨性結構,會讓手術風險增加,民眾應與醫師商量手術時機。
他叮嚀,不是開刀就一勞永逸,術後保養非常重要,需要穿背架持續 3 至 6 個月,以支撐脊椎並減輕疼痛。此外,術後生活需保持脊椎筆直,初期行動會有些受限,大致復原後也不建議激烈運動,游泳、水中走路是能強健身體,又能保護關節的較佳選擇。
目前脊椎滑脫除了復健、手術外,沒有其他有效的治療方式,所以依舊是預防勝於治療。上班族、學生平時久坐,每小時可站起來走一走,適時放鬆減輕脊椎、背部壓力,並且定期運動增加肌力。
文/林亭、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