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中醫學×物理學 解讀無形的經絡氣脈

明報

更新於 2024年12月29日16:48 • 發布於 2024年12月29日20:30

【明報專訊】現代醫學發展中,中醫與西醫的理論基礎常被拿來比較。

中醫所說的「氣」、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等,用西醫解剖學方法,無論在人體還是動物裏都找不到。然而,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應如何從現代西醫角度,去理解這些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呢?

中醫理論建基物理現象

在中學時期學習科學可分為3大類:化學、生物學和物理學。西醫主要建基於化學和生物學理論,而中醫則較多建基於物理學和化學概念。因此,當有人質疑中醫是否科學時,如單純從西醫生物化學角度來看,往往會忽略中醫理論中很多建基於物理現象的推論。

中醫起源與道家思想和醫學理論密切相關。在中醫發展的年代,科學革命尚未發生,也沒有電力和精密儀器,因此很多理論都是通過人體感受,以及古代醫學家對天象觀察而發展出來。這使現代人用精準物理學儀器和理論去理解中醫理論時,會遇到一定困難。

「氣」是能量 游走經絡

中醫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氣」。中醫強調五臟六腑都有不同的氣,經絡中有氣在游走。在中醫文獻中所說的氣,其實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在身體中運行,但因為能量很微弱,需要精密儀器才能檢測得到。

有人質疑,用西醫解剖學的方法,無論是解剖人體還是動物,都看不到中醫所說的經絡存在。經絡走向與血管、淋巴和神經系統並不完全一致。但這個現象可以用現代科技來類比理解:就像我們解體一部智能手機,可以看到晶片、零件和電路板,但卻看不到5G網絡信號或Wi-Fi信號,更看不到GPU運算的情况。這是因為當我們解剖一部已經停止運作的設備時,就像解剖沒有生命的軀體一樣,能量已經停止流動。但這不代表這些信號不存在,因為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這些看不見的信號上網、通話和視訊。

奇經八脈散發不同電磁場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能量實際上就是電磁波。人眼能夠看到的電磁波範圍非常有限,大約只能看到波長在380至750納米之間的可見光。低於380納米的紫外線,高於750納米的紅外線,這些都是肉眼看不見。但是通過特殊設備如夜視儀,我們可以看到人體發出的熱能。這說明了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現代研究發現,中醫所說的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等,實際上散發着不同電磁場。針灸能夠治病的原理之一,就是通過針灸或穴位按壓等方法,改變身體各處的電磁波,利用共振原理來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雖然從物理學角度理解經絡和五臟六腑的理論仍處於初步階段,但西醫已經開始運用電磁波的概念,如心電圖和腦電圖等檢查方法。

西醫用電磁波治癌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腫瘤治療領域,西醫已經開始使用電磁波來治療癌症。一種被稱為腫瘤治療電場(tumour treating field, TTF)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特製的帽子,在病人頭部產生交變電場,從而影響癌細胞的分裂過程,令癌細胞死亡。這種療法已經在腦癌治療中得到全球認可,並正在其他癌症治療中接受臨牀研究。

放射治療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會根據不同類型的癌症,選擇適當的放射劑量和治療方案。例如,在治療肺癌、前列腺癌或乳癌時,醫生會使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治療。有趣的是,很多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療前會問:「我會不會感覺到電流通過?」「治療過程中會不會看到光線照射?」實際上,由於放射治療使用的能量遠遠超出了人眼可見光譜的範圍,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既看不到任何光線,也感覺不到任何能量的存在。

然而,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能量,確實在體內發揮着強大作用。舉例來說,有些病人接受5次放射治療後,可能一開始完全沒有任何感覺或副作用,但是過了幾個月後,通過檢查就會發現腫瘤指數開始下降,癌細胞出現死亡的迹象。這說明雖然我們感受不到放射治療時的能量,但這些能量確實改變了體內細胞的結構,達到了治療的目的。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通常在治療後一段時間才開始顯現。例如,有些病人在完成放射治療後1周左右,可能會出現皮膚輕微發紅的現象,情况類似於曬傷。這是因為雖然在治療過程中感受不到能量的存在,但這些能量確實改變了細胞結構,不僅破壞了腫瘤細胞,有時也會對正常細胞產生一些影響,從而導致一些副作用出現。

中醫理論中所說的「氣」,實際上就是古人對能量的描述。雖然古代沒有「電磁波」或「能量」這樣的專業術語,但他們用「氣」這個概念來形容這種現象。中藥治療不僅涉及化學物質的作用,也可能通過影響身體的能量場來發揮效果,這就是中醫常說氣虛、氣滯、寒氣、熱氣等概念。

隨着現代科技發展,我們對物理學、生物學和化學的認識愈來愈深入,這3個領域之間的聯繫也愈來愈緊密。通過這種跨學科的理解,可以看到中西醫學之間存在許多共通之處。理解了科學與疾病之間的物理學關係,就不會認為中醫的理論完全缺乏科學依據。相反,這些古老的智慧正在得到現代科學的印證。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