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密林、鳥鳴、婆娑樹影。在高溫蒸騰的柬埔寨金邊,來自世界各地的5位藝術家在一個共享空間共同生活,在文化差異、語言障礙、高溫氣候帶來的不適中,觀察異國、感受焦慮;在共同生活的體驗中經歷摩擦、親密、孤獨與重塑。從2023年末至2024年4月,5個月的所思所想化身藝術創作,如霧氣般緩緩升騰,飄向灣仔馬凌畫廊,凝結成群展「蒸發」。
「文化上的陌生感或許能刺激我們在生活與創作中的現狀,我相信對每個參與者來說,創作的起源本身就來自尋找矛盾與激化矛盾。」參展藝術家于吉介紹,展覽起源於她於2023年底在柬埔寨金邊發起的駐地計劃「PLAY KNOW ATTENTION」。在計劃中,她邀請來自佛蒙特、廣州、東京等地的4位藝術家好友Casey Robbins、何京聞、張小船和小林耕二郎,在陌生的柬埔寨共同生活,並從不同方向展開駐地創作。是次在香港馬凌畫廊的展覽為駐地創作結束後首次展覽,是「柬埔寨之行的序章」。
為何選擇柬埔寨?「柬埔寨對我來說有一種近代史與古代史的強烈割裂感。」于吉回答:「這種割裂延伸到現代社會,讓我對那裏的狀况充滿好奇。」對她而言,選擇金邊作為駐地,是一場文化與心理的雙重冒險,「無論是在居住空間內彼此朝夕相處所要處理的各種距離與親密的關係,或是我們作為外來者與當地社會、文化、語言之間的摩擦、誤解或困擾,都在那裏的每一天無時無刻纏繞着我們」。因此,5個月的駐地創作,「既有快樂的脫離現實感——往往很短暫;又時不時有困於其中的無力」。
一場關於交錯與共存的實驗
遠行之序章,或許開始於3個行李箱。行入展廳,一眼見到位於不同角落的3個行李箱,或是用明黃色膠帶緊緊纏住的行李箱,或是可拖行的灰色背囊,只望一眼,便憶起行走在機場的匆忙。這是來自日本東京的藝術家小林耕二郎的《三角模仿》系列作品。他與妻子帶着剛剛出生的孩子共同去到柬埔寨駐地創作,並用裝置藝術還原三人的行李箱,「在藝術家眼中,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位於展覽3個角的行李箱,彷彿代表着3個人的親密關係。」馬凌畫廊的畫廊經理Alberta解說。
沿畫廊的樓梯一路往上,還有個純白色的房間,來自廣州的何京聞為這一空間「量身訂做」作品《JOINT(PART OF 239 RUE SAINT-MARTIN)》,桃花心木製成的木架猶如密佈在城市上空的高架橋,木上有蠟燭與棉芯,雖未點燃,卻不難想像燭光亮起時,燭火閃動如城市川流而過的車河。然而,廣州的高架橋與柬埔寨的聯繫在何處?在Alberta看來,即使是同在柬埔寨,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中仍可明顯見到他們的「個人風格與身分認同」。
于吉坦言,比起圍繞一條明確的敘事線,展覽更像是一場關於交錯與共存的實驗。正如于吉所說,共同生活的5個月裏,五人既彼此依賴,又保有個體的獨立性,「這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各種複雜的關係也應運而生」。從柬埔寨金邊移至香港馬凌畫廊,空間與語境的轉換讓作品的解讀添上更多層次。「香港不是柬埔寨,我們很清楚對象和載體都變了,」于吉表示:「展覽述說的是一個具體地理指向的地方的故事,但那個具體的城市和空間都被此時此地(香港適安街10號)轉化掉了。」
轉化後、蒸發後,柬埔寨的回憶還剩下什麼呢?或許正如于吉在解釋展覽名稱時說起,「蒸發」來源於日本漫畫家柘植義春的作品《無能之人》。書中提到一種名為「johatsu」(蒸發)的行為,意指人們通過「消失」來逃避現實中的自我,並在某種程度上誘發一個全新的自我存在。「這恰如我們每個人,」于吉解釋,「我們被困在各自的現實境遇中,又本能地、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從中解放。」
「蒸發」群展
日期:即日至2月8日(需預約)
時間:周二至六,中午12:00至晚上6:00
地址:灣仔適安街10號馬凌畫廊
文:王梓萌
[開眼 藝述速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