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快到了!常會聽到人說,我們在過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時,也別忘了這個節日不只有玩樂之類,那麼,聖誕節的意義其實是甚麼呢?聖誕節中的不同傳統、習慣又是源於甚麼的呢?比如說,為甚麼要有聖誕樹,為甚麼要冒着收到絕交三寶(杯、相架和護手霜)的風險來交換禮物呢?今天Tutor Circle 尋補 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一下五個關於聖誕節的冷知識吧!
1. 聖誕節日子大不同!
耶穌(圖片來源)
大家都知道聖誕節在《聖經》裡的記載吧。聖誕節是紀念耶穌降生的節日,定於12月25日。聖誕節的由來是一個宗教節,基督徒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現在有很多聖誕節慶祝活動和宗教並無關連。非基督徒的同學,親友們也互寄聖誕卡、送交換禮物,像這些聖誕節活動都成為全世界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但其實《聖經》並沒有記載耶穌的降生日期,所以不同地方的聖誕節日子也有點不同。對於大部分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羅馬公教和基督新教)來說,聖誕節是12月25日;而在科普特、耶路撒冷、白俄羅斯、衣索比亞(稱為「主顯節」)、俄羅斯、馬其頓、塞爾維亞、喬治亞等東正教地區,聖誕節則是1月7日。
2. 聖誕老人原名為Nicolaus?
聖誕老人(圖片來源)
聖誕老人的原名叫Nicolaus,大約在三世紀末期,出生在小亞細亞地方,是一名神父,樂善好施。有說是當時有一貧窮人家,父親想把女兒賣掉來維持生活,Nicolaus得知後,就在夜裏把金子裡煙囪撒下去,而那家人大此不但還清了債務,生活也無憂無慮了,後來知道金子是Nicolaus送的,那天正值聖誕節,就請他到家中表示感謝。
3. 聖誕樹的起源
聖誕樹(圖片來源)
傳說從前,有一位善良的農民,在一個風雪交加的聖誕夜救助了一個饑寒交迫的窮孩子,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聖誕晚餐。孩子臨走時折下一根松枝插在地上並祝福說:「今年聖誕,這樹都會掛滿禮物,來報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後,農民發現那樹枝竟變成了一棵小樹,上面掛滿了禮物,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來是一位上帝的使者。
另一說是16世紀的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在聖誕節前的一個晚上,步行穿過森林回家時抬頭透過樹枝看到閃閃發光的星星,突然意識到那是主基督在替他照明,於是回家用蠟燭、金色和銀色箔紙裝飾一棵松樹,全家圍著它唱讚美詩。這成為了現代聖誕樹的原型。
4. 為何要吃聖誕火雞?
聖誕大餐(圖片來源)
在1620年,百多名英國清教徒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移民到美洲大陸的普利茅斯山。由於當地物資短缺,只有遍佈山野的火雞,於是他們便捉火雞作為過節的主菜,發現火雞比起以前在歐洲吃的鵝更加美味。於是,火雞便成了美國人在感恩節、聖誕節等重要節日中必不可少的食物。這傳統後來傳到世界不同地區。
5. 交換禮物是誰發明?
聖誕禮物(圖片來源)
這個現在大家常常會在聖誕節交換禮物,而這個傳統是來自《聖經》中東方三博士的傳說的。那時耶穌降生,而來自東方的幾位博士,依一顆特別明亮的星星的指引來到伯利恆,向在馬槽內的耶穌獻上他們所帶來的禮物:黃金、乳香、沒藥。後來變成了聖誕節時大家朋友互相傳達祝福的交換禮物的傳統。
總結
希望大家都能過上一個充實又有聖誕氣氛的聖誕節之餘,能更了解一下這個節日的意義。
Follow us on:
Facebook: Tutor Circle 尋補
Instagram: @tutorcircle
Website: https://www.tutorcircle.hk/blog/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