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進入書寫時間被無限壓縮的年代,前人依靠書寫紓解內心喪慯的方程式,是否仍然奏效?傷痛依舊,但了無時間梳理的我們,會否已步入愛無能的時代?以至於,與人工智能(AI)展開對話,跟與幽魂對話之間還有無區別?
由東九文化中心駐場藝術家林俊浩任創作總監的階段性展演《So FAR, So…》將於下周末舉行,透過將史蒂芬斯(Simon Stephens)劇本《Song From Far Away》裏兄長為亡弟寫下的7封信件化為不同媒介,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在安魂曲與生活絮聲下進行一場當代通靈會,同時展開一段為自我「破地獄」的歷程。
莊子化解喪妻之痛後鼓盆而歌、羅蘭.巴特以漫長的書寫哀悼亡母,意態不一,但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應內在哀慟。林俊浩則在2014年母親逝世時,於回歐洲工作期間在朋友建議下寫信抒發喪慟(grief)。他在德國烏帕塔爾(Wuppertal)依河而建的高架纜車裏寫下信件後,便往河流投下信件,任之隨水逝去。當時的他,恰好遇上了以用書寫哀悼為題、文字簡練但情感深厚的獨腳戲《Song From Far Away》。醞釀10年後,碰上機會,展開為期兩年駐留先導計劃《Far》,終決定在2026年這「創作的生命點」以回應劇本的方式,替計劃畫上句號。而是次階段展演,則在完整演出前讓觀眾了解故事的質地。
取材「兄予弟」獨腳戲 出動模型、機械臂
劇本由一封封主角自紐約往荷蘭老家奔喪時寫下的私密信件組成,對林俊浩而言,展示了往常人們如何借助書寫誌記「失去」,在漫長的一筆一畫間沉澱、消化情緒,以此重新完整自己面對驟變的世界,亦得以將自身再定錨於世界。但他有感進入數碼時代後,近年大家雖然都在經歷種種失去——時間、機會、關係,書寫的時間卻一再壓縮,失卻消化的過程與時間。甚至有人匆匆打卡便當作記錄了,卻未有「經驗」事件本身:「這個世代慣於表述自己,但表述前卻跳過了與自己對話等重要過程,令溝通不再成立。」所以他希望透過生死閾限為題、不同媒介為路徑,在劇場探討溝通的本質,回看內在積結成團而久未處理的情感。
由以書寫處理內在感情,到以電腦打字,如今甚至用AI去處理文字,劇本於2015年面世至今,世界已天翻地覆,如何讓人重新理解文本?林俊浩想到轉化書寫的形式——以聲音、微距攝影,甚至以AI等不同媒介回應劇本以書寫轉化內在情緒的命題。原劇本中主角寫信予亡弟,但寫作者自身莫不也是信件的隱含讀者:面對逝者、幽靈這些「唔知去咗邊」的對象,對話或在自身想像或潛意識中進行,繼而得到無從辨認是否只是一己幻想的碎片化信息;如今跟AI對話似乎也同樣具備於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對話質地。當回憶亦會隨時間淡化、錯置,我們又如何宣稱所記住的一切真確無訛?唯一可確定的是,當中的哀慟確實存在。
展演過程中團隊亦會以鏡頭拍攝場地的微縮模型,再加入AI渲染,把眼前的空間「變形」漸次化作彌留的狀態,乃至是天堂——原本和當下的我永遠處於平行時空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想像,在科技的介入下得以同時呈現。再加上以機械臂和鏡頭捕捉眼神的游移、雙手的輕微抖動等在日常出現,但在劇場難以留意的細節,希望將「畫面印在記憶入面」,或會在日後某刻成為幫助觀眾梳理內在情緒的「場景」。
林俊浩認為藝術科技(Art tech)追求形式突破,但也要令觀眾明白為何要用這種科技。「一個人看10秒,和一個機械看10秒是很不同的」,人對時間的感知受主觀情緒影響,機械則以客觀而精準的角度測量時間,兩者之間呈現有趣的張力。機械介入則可以沉浸式體驗提供「實時性」,提醒你在情感下緩慢滑行的時間在分秒不差地過去。
倒水聲摸枕聲 捕捉微細連結記憶
7封信並非以不同的媒介各自呈現,而是以由視覺到聽覺媒介的不同組合為觀眾提供「7種不同的感知模式」——不論是物理上的聲響,還是內在的聲音。林俊浩指原劇本提到「唱歌是一個原始的聲音」、「呼吸是發聲之前的起動」,故思考用什麼空間去盛載時,便想到將展演空間化為錄製《Song From Far Away》專輯的錄音室。以聲音記錄,其實也是一種寫信的方式。
林俊浩形容原劇本很「世界key」,以直白的文字講述了人面對重要者離開後複雜的情感狀態。而處於哀思之中,靜下來反而留意到更多「聲音」——倒水的聲音、拍子機聲、摸枕頭的聲音,這些看似無關痛癢,或伴動作而來的聲音也會存留於記憶,成了回憶的底色。故這次他特意製作不同裝置,以敏感的咪高峰捕捉本來在劇場微不可察的聲音,又在水箱內放入防水咪高峰收錄液體自玻璃瓶傾瀉的聲音。即便蒙蔽了雙眼,某些聲音仍能觸動心理,帶領觀眾連結自己的記憶的不同場景:「可能你和我聽到的水滴聲不同,但可能都會觸動到你。」
林俊浩更提到他將其中一封信件的文字打散,在混音裝置(Loop Station)以類似說唱的方式將關鍵字重複,又在發現當代作曲家David Lang創作了《The Writings》安魂曲專輯後,邀請NOĒMA合唱團演唱,以作曲家和劇本家創作內在的互文性來對話,並透過電子音樂及混音裝置等場內交織的聲音搭建進入文本的不同路徑。但表演者所負責的並非壁壘分明,歌者要讀信、演員也可能唱歌,媒介與不同參與者的混和指向一種人所共有的情緒結構。
觀者所處場景各異 盼喚易地思考
不依賴場地聲響,聽眾需要戴上耳機體驗整場展演,使所有聲音以最短的距離、最直接的方法進入感官世界。而由戴上耳機開始,林俊浩希望讓觀眾當作一場夢,任意識跟着聲音流動,聆聽一段靈魂的獨白,看其如何在耳畔向你低訴、娓娓道來一切故事與情感。文字賦予想像的形象,而抽象聲音也能喚起觀眾內在經歷,再令觀眾將其跟文本或面前發生的事情產生連結。
縱然場地不大,但團隊仍透過設置不同種類的座椅和獨特的擺放方式營造不同「場景」——模仿老酒吧的吧枱、重現故事中的火車車廂等。各種感官的呈現同步發生,觀眾可以選擇以視覺追蹤不同聲音的來源,也可閉眼傾聽,任憑觀眾喜好,但林俊浩相信坐在不同場景區域會為觀眾帶來不同的體驗與想像。而觀眾入座後也不能隨意調換位置,希望觀眾反過來思考「坐喺嗰度會唔會唔同」,代入他者的角度重新思考,也回應溝通的命題。
林俊浩展望2026年完整上演時,將場地分為兩邊,以弟弟與哥哥的視覺同時進行,甚至「在這裏發出的聲音要到那邊才聽到」,構築場地之間的相互對話,進一步點出溝通的命題。而在目前的階段展演,則以簡單的方式試驗書寫與媒介互通的可能。
除了展演外,林俊浩亦請來演員朱栢康、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以及《恐怖在線》節目主持潘紹聰,展開3場對談,由演員如何揣摩角色內心的哀慟,到骨頭如何蘊藏記憶,乃至從靈探角度,提供更多有關生死、溝通的切入點。
透過文字或聲音向不存在的對象訴說心聲,說到底也是迂迴地跟自己溝通的過程——也正是為何Simon Stephens要把劇本寫成獨腳戲。但對林俊浩而言,思考死亡、轉化悲傷,以及面對失去,都是痛苦而孤獨的漫長過程,比起留家中獨個看串流影片,「那麼重的議題更要進劇場一起看」。因為劇場的魅力在於,與其他觀眾一起進入錄音室發一場夢、同吸同呼,一起撫摸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So FAR, So…》
階段展演
時間:1月25日下午3:00、1月26日下午4:00及晚上8:30
地點:東九文化中心形館
票價:220元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