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如果你居於新界,清晨時分也許聽過窗外樹叢的白色鳥兒在互相問好;傍晚走過河邊,又會看到一隻隻長腳鳥像釣魚翁般排排企,抬頭一望,甚至可見到「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景……對,這些鳥兒便是鷺鳥。鷺鳥並不只是在濕地或海灣出現,跟麻雀和鴿子一樣,頸子長長的鷺鳥也和我們毗鄰而居。
不少市民都誤以為鷺鳥是白鶴,其實牠們既不是鶴,也不一定是白色,特徵是腳長、嘴長,頸也長,飛行的時候會把頸部縮起。鷺鳥通常在有水的地方出沒,例如沼澤、岸邊濕地、海灣、河流等,但亦有鷺鳥愛藏身森林和灌木叢。
小白鷺主動出擊 池鷺低調覓食
全球有超過65種鷺鳥,香港錄得18種,其中最多的是大白鷺、小白鷺、池鷺、夜鷺和牛背鷺。香港觀鳥會助理保育經理胡明川指出,其實香港一年四季均可以看見鷺鳥,只是種類和數量不一,有些是全年均留在香港的「香港居民」;有些是春、秋兩季遷徙時路經香港的候鳥「過客」;有些是從較寒冷的中國北方來過冬的候鳥;亦有些會在夏天來香港繁殖。當中以冬天的鷺鳥數量最多,是觀賞鷺鳥的較佳季節。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經理(米埔監察及研究)柯嘉敏表示,全港均有機會看見鷺鳥的蹤影,新界西北較多,例如米埔濕地、后海灣等;另外城門河、吐露港附近亦可找到鷺鳥。
鷺鳥的一天到底是怎樣度過的呢?白天,是鷺鳥辛勤覓食的時候,牠們一般吃魚、蝦、甲殼類動物。胡明川指出,不同品種的鷺鳥覓食風格也有不同,她形容小白鷺是「機會主義者」,瞄準時機便會主動出擊,例如在水中走動時會翻起水中的魚蝦,再乘機覓食。在吐露港邊也可以看到牠們和大白鷺一起「追船尾」:「當有船快速經過,船尾轉動的摩打會牽引水中的魚,牠們看見有魚就會衝下去吃。」相比起來,夜鷺和池鷺則較「淡定」,企定定站在岸邊慢慢等機會。夜鷺覓食範圍較接近市區,例如避風塘、碼頭都可以看見牠們的蹤影,更曾經有夜鷺到市區的公園叼走錦鯉。至於池鷺則不愛走近人群,較常在郊外的魚塘、泥灘等地方出沒。
「宅」鳥愛同一樹上睡覺
到了傍晚,日落將至,鷺鳥便紛紛飛回家休息。鷺鳥的「家」稱為「晚棲地」,是鷺鳥晚上睡覺歇息的樹木,一般與覓食地點有密切關係,例如城門河邊、沙田彭福公園均可找到鷺鳥晚棲地。這天我們隨胡明川來到城門河大圍段,白日將盡,大群鷺鳥飛返,接近300隻鷺鳥在河邊排排站着,蔚為大觀。一些鷺鳥還在晚棲地附近的水流休息,或爭取最後機會,嘗試覓多一尾魚作晚餐。到了日落後,鷺鳥便全部飛上枝頭,把自己「縮成一個球」,站着睡覺,待第二天日出後又飛出去覓食。雖然說晚棲地是「家」,但胡明川指出,其實鷺鳥不一定每晚都回到同一棵樹上睡覺,視乎個別鷺鳥性格,「看牠是『宅』些還是喜歡周圍『蒲』」,「宅」一點的便常回同一棵樹,「周圍蒲」的就未必了。
一般來說,大多數鷺鳥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除了少數品種如夜鷺,是白天睡覺,晚上才出動覓食的「夜貓」。因此,如果你在大白天看見鷺鳥還在樹上呼呼大睡,很大機會就是夜鷺了。
「披婚紗」 特別築「愛巢」
繁殖在鷺鳥一生中是頭等大事,自然要隆重其事。每年約3至8月是鷺鳥的繁殖期,胡明川指出,鷺鳥不論雌雄均會在這期間換上新裝,務求吸引異性青睞。例如小白鷺的頭頂和背部會長出長長的白色飾羽,像「披着婚紗」一般;臉上的黃綠色皮膚則變得更鮮明,甚至帶有紅色。大白鷺不單背部長出飾羽及眼附近皮膚帶綠,嘴巴亦由黃色變為黑色。而池鷺的新裝更亮麗,平日牠的全身羽毛帶有褐色的縱紋,飛行時展開白色雙翼,像穿了一件樸素的「背心」;但繁殖期間,牠的頭頸變為美麗的酒紅色,背部則變為石板藍色。然而,也有一些鷺鳥如夜鷺不太愛「裝身」,在繁殖期沒有外形上的變化。
繁殖期的鷺鳥,一般暫不回晚棲地,牠們會聚集在同一棵樹或一群樹木上築巢繁殖,這些鷺鳥繁殖的地方被稱為「鷺鳥林」。根據香港觀鳥會的統計,2020年全港有23個鷺鳥林,共有1940個鳥巢。胡明川表示,一般來說,鷺鳥林多在岸邊、濕地等地方出現,但也有鷺鳥林出現在多居民聚集的河岸,甚至馬路邊。樹種通常為竹樹和細葉榕。一棵樹上可以築起15至20個鳥巢,較大的樹更多至30至40個鳥巢,不同種類的鷺鳥齊集一起生兒育女,好不熱鬧。
文:鄧捷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生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