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邁克專欄:拍子簿】桑桃艾格曼筆記

虛詞.無形

發布於 7小時前 • 邁克

1.

桑桃艾格曼(Chantal Akerman)修復回顧展終於來了,在她自我了斷九年之後,在《主婦日誌》(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1975)登上《視與聲》最佳電影榜首兩年之後。最緊張重看的,無可置疑是《盡在一宵》(Toute une nuit,1982),除了因為它堪稱史上最具翩娜包殊(Pina Bausch)神韻影片,猶如另類舞蹈劇場,也因為敘事結構挑戰觀眾對「劇情片」既定概念,非常好奇隔了悠悠四十餘載,是否經得起歲月考驗。

結果?仍然耳目一新,仍然五體投地,仍然有衝動東施效顰。俗語不是說,最崇高的禮讚是抄襲嗎,實不相瞞,當年暈陀陀從放映室出來,天生缺乏編故事才能的笨蛋簡直醍醐灌頂,老實不客氣拿起禿筆,快手快腳寫了個劇本大綱。叫《二十四橋》,由《早春二月》直奔《迷魂記》,透過借來的相關碎片假扮瑪嘉烈特杜哈絲(Marguerite Duras),以旁白展開「玉人何處教吹簫」散文映象之旅。

空中樓閣草圖太匪夷所思,根本不可能成功搭建,但是無名氏穿來插往講沒有故事的故事這個心願,神差鬼使後來竟然達到,慘遭陷害的導演叫劉國昌,成品名為《眼眉跳》,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不但抄,而且是抄上抄,胚胎來自我最早讀到的西西短篇小說《路邊社》,如無記錯,星馬《學生周報》轉載時作者署名張愛倫。

這次看《盡在一宵》忽然記起,十幾歲窮兇極惡投稿賺零用錢,寫過一篇千字小說《食客》,構思大致類近,通篇只有人沒有人物,只有細節沒有情節。別以為初生之犢什麼都敢嚐試,鹽食多了自然乖乖循規蹈矩,年屆三四十我還計劃進軍小說界哩,題目都定了,叫《東家長,西家短》,這篇連人也沒有,只有性器官,性器官,和更多性器官。啊哈哈哈,反正最近空閒得很,有心不怕遲,不如開始搜集資料⋯

2\.

隔了幾乎半世紀再看《安娜有約》(Les Rendez-vous d’Anna,1978),沒有第一次那麼石破天驚,畢竟疏離和簡約已經非常普遍,對稱畫面構圖,更被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提昇到另一極致。還是很喜歡,尤其是不卑不亢的女性角度,同性間的瞭解及溫柔,和企圖施予異性的暴烈,迄今未見更卓越演繹。

電影裏到處巡迴隨片登台的導演安娜,當然是艾格曼夫子自道,飾演者婀娜克莉曼(Aurore Clément)。處女長片《我你他她》(Je tu il elle,1974)倒不辭勞苦自導自演——可能初出道缺乏名氣,找演員難,而且最後十幾分鐘劇情需要,赤身露體與女同床,餓虎擒羊般磨個天翻地覆,一般演員恐怕三思而不行。畢竟經驗比什麼都重要,類似場面在男性執導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2013)出現,就沒有如魚得水的快意,連呼吸節奏也不對。

3.

《家書》(Letters Home,1986),艾格曼紀錄根據蕭菲亞柏拉絲(Sylvia Plath)家書編成的舞台劇,之前沒有看過,散場後久久不能平復。編得那麼好,演得那麼好,拍得那麼好,剪得那麼好……而且很傷感,最後的絕筆信,她大概在字裏行間看見了自己。

黛芬西莉(Delphine Seyrig)演媽媽——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患病,眉宇之間微微泛漾憔悴。她是艾格曼作品最重要的演員,《主婦日誌》幾乎單槍匹馬演足三個多小時,《黃金八十年代》(Golden Eighties,1986)佔戲不多,但角色非她莫屬——直接穿上《偷吻》(Baisers volés,1968)的高跟鞋向《驢皮公主》(Peau d’Âne,1970)導演積葵丹美(Jacques Demy)致敬。西莉最後一部電影《蒙古聖女貞德》(Joan of Arc of Mongolia,1989)香港國際電影節好像放映過,應該還是我發的邀請,竟然不敢肯定,真沒心肝。

▼Follow 虛詞.無形

Website: http://p-articles.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ormless.particles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