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通識導賞:時光倒流五百年 回到文藝復興時 水都畫派 提香先「色」奪人

明報

更新於 2023年11月04日18:11 • 發布於 2023年11月04日20:30
《聖母、聖子、聖若翰洗者及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提香把聖母聖子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圖中藍色源於珍貴顏料「群青」。(蘇智鑫攝)
《聖母、聖子、聖若翰洗者及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提香把聖母聖子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圖中藍色源於珍貴顏料「群青」。(蘇智鑫攝)
《女人及男人肖像》–此半完成之作可見威尼斯畫家重視「色」先於「形」,不會仔細勾勒輪廓。(蘇智鑫攝)
《女人及男人肖像》–此半完成之作可見威尼斯畫家重視「色」先於「形」,不會仔細勾勒輪廓。(蘇智鑫攝)
《維納斯、邱比特、小狗與鷓鴣》–提香曾多次描繪愛神維納斯,她側躺着、配以風景的構圖深受歡迎。(蘇智鑫攝)
《維納斯、邱比特、小狗與鷓鴣》–提香曾多次描繪愛神維納斯,她側躺着、配以風景的構圖深受歡迎。(蘇智鑫攝)
《花神》–描繪年輕女子的半身像,頭髮色澤正是「提香紅」。(蘇智鑫攝)
《花神》–描繪年輕女子的半身像,頭髮色澤正是「提香紅」。(蘇智鑫攝)
《慈悲聖母》–為提香後期作品,畫中他自己(左下戴金鍊者)與家人仰視着聖母。(蘇智鑫攝)
《慈悲聖母》–為提香後期作品,畫中他自己(左下戴金鍊者)與家人仰視着聖母。(蘇智鑫攝)
馬佩婷(蘇智鑫攝)
馬佩婷(蘇智鑫攝)
Anna Bisceglia(蘇智鑫攝)
Anna Bisceglia(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從前某海上國度,異邦船隻川流不息,匯聚各地商人、航海家、藝術家,此地是貿易中心,更是孕育藝術文化的沃土。歡迎來臨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由香港藝術館及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聯合籌劃的新展覽,展出以色彩多變、情感深邃見稱的威尼斯畫派作品,帶大家時光倒流500年。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Titian)筆下栩栩如生的人與景,穿越時間國界,繼續撩動又震撼人心。

曾是全球最貴顏料

剛步進展場,瞥見入口處地面波光粼粼,香港藝術館館長(學習及國際項目)馬佩婷介紹這設計巧思,是以光影慕仿威尼斯水道。水都滋養藝術創作,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畫派以提香為象徵人物,這次展覽展出該畫派50幅鉅作,當中8幅出自提香之手。烏菲茲美術館十六世紀繪畫策展人Anna Bisceglia指出,提香在亞洲地區的知名度,或許不及達文西、波提且利、拉斐爾等意大利藝術家,不過他對及後幾世紀的歐洲藝術有着深遠的影響,其作品更是眾多後起之秀的研究目標。

威尼斯畫作一大特點,在於以色彩為重心的獨特美學。正值威尼斯共和國繁盛時期,對外貿易頻繁,藝術家得以接觸珍貴顏料。《聖母、聖子、聖若翰洗者及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一作中,聖母身穿的裙子用上藍色顏料群青(Ultramarine),為文藝復興時期全世界最貴的顏料,從阿富汗特產青金石磨製而成。Anna驚歎道:「你可以想像它(顏料)要經過多長的旅途才運抵威尼斯,它很昂貴,但絕妙的深藍色很迷人。」

提香擅長調配色彩,慣常用色及後更以其名字命名。在髮型屋染髮時,有沒有見過「提香紅」(Titian red)的選項?原來這名稱源於提香筆下美女,總會頂着一頭紅色秀髮,成為其畫作的一大特點。

簡約筆觸勾畫草圖

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以佛羅倫斯畫派為首,及後興起的威尼斯畫派有什麼分別?從繪畫媒介來說,由於威尼斯環境潮濕,並不適合以蛋彩和木板作畫,促成畫家廣泛應用油彩及帆布。威尼斯盛產帆船,帆布自然是隨處可見的物料。Anna進一步點出:「當你在(帆布)那種粗糙的表面下作畫,油彩顏色會流動,某種程度上(畫作)更有活力。」聽畢她這番話,再看提香的《維納斯、邱比特、小狗與鷓鴣》,沿着愛神維納斯的胴體曲線,好像有種超越色彩本質的動感。

有指威尼斯畫派是「色」先於「形」,即顏色比線條更為重要,這與佛羅倫斯畫派講究構圖、重視素描的審美觀截然不同。Anna解釋,威尼斯畫家當然也畫草圖,不過只會使用甚少筆觸勾勒粗略線條,畫作佈局基本上取決於色彩運用,更可自由疊加多重顏色。老帕爾瑪的《女人及男人肖像》是一幅未完成的雙人畫,剛好讓外界透視創作過程,男子衣裳僅以簡約筆觸勾畫,畫家已經開始上底色,反映威尼斯畫派以「色」為先的風格。

由《花神》到《慈悲聖母》

提香一生多產,由年少成名,至年近九旬辭世前仍埋首作畫,畫功歷經漫長歲月打磨。早期他師從威尼斯畫派另一代表人物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其後與同期但較年長的喬爾喬內(Giorgione)合作,彼時畫作不論佈局還是畫功,仍帶有二人影子。其中喬爾喬內三十餘歲英年早逝,展覽展出《梅瑟(摩西)的考驗》,是少數被認定出自他手筆的作品。這位威尼斯畫家被視為風景畫的創始人,馬佩婷提到在前人的畫作,風景從不是重點,「如果你記得《蒙羅麗莎》其實背後有風景,小小一格,風景畫最初只是這樣」。喬爾喬內增加了風景在畫中佔比,譬如在《梅瑟(摩西)的考驗》佔據逾一半範圍。他與提香為後世播下種子,後來在17、18世紀,風景畫才得以成為獨立的創作題材。

貝里尼與喬爾喬內相繼離世後,提香備受皇室貴族追捧,幾乎沒有人能挑戰其畫壇地位。他更自如地揮筆帆布之上,以大膽用色及奔放的筆觸,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名聲。展覽涵蓋他早期作品(《花神》、《托馬索.莫斯蒂肖像》),以至暮年時創作(《慈悲聖母》),呈現提香畫功的進化。Anna指出在他藝術生涯最後20年,調色盤變得更深沉,還說過一個好畫家只需要3種顏色:黑、紅、白。

人像畫如生命綻放眼前

威尼斯畫作題材多元,有寫實的人物肖像,也有以神話為創作藍本的作品,展覽以題材劃分6個展區,散落多位大師的畫作。Anna指出提香作品的特色:「他不會把任何事物理想化,男人、女人、教宗、皇帝、英雄都是人類。」觀賞他的畫作,似是看着生命在眼前綻放。有指經典作品《花神》的主角是羅馬神話花神弗洛拉,也可能代表即像出嫁的年輕女子。無論如何,他筆下的女性美是一種既理想化,又像是真實存在的演繹。「最觸動人的地方,是提香把所有人變得真實的能力。」Anna續說:「你可以感受到人性,甚至是每個人物的心理狀態。」提香另一幅畫作《試觀此人》,深深打動當時的教宗與權貴。他以簡樸且嚴肅的畫風描繪受壓迫的基督,其撇頭閉眼的神情背後,蘊含穿透畫框的強烈情感。

提香及其他威尼師畫派大師深深影響歐洲藝術的發展,Anna着大家細看巴洛克畫派代表人物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總會聯想起提香的風格。相隔逾兩世紀的印象派建基於光與色的科學研究,自然不會是提香當年的興趣所在。不過當印象派畫家回溯歷史,發現提香正是理想的參考對象。他對現實的詮釋,在畫布上的揮灑自如,還有像真的色彩,足以把人帶進畫中世界,亦吸引數世紀以來無數畫家鑽研。

肖像側身姿態 流傳至今

展覽全部50幅畫作都是首次在香港展出,馬佩婷認為古畫大師厲害之處,正是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就算我不是意大利人,我都可以用現在的眼光,去欣賞那種震撼」。

凝視畫布上的查理五世,凌厲的眼神傳遞出威嚴神態,肖像畫有助鞏固其名聲。一如其他威尼斯畫家,提香的肖像畫會把主角置於四分之三的側身姿態,讓觀者聚焦人物的神情。Anna說今天的皇室權貴、政治人物也一樣,以相機拍攝的肖像照,竟與數百年前的畫作佈局有幾分相似。說到底在相機誕生之前,藝術家便是人類靈魂的詮釋者,其觀看世界的視角代代相傳。「我們無法想像他們(古代人)想什麼,做什麼,因為我們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Anna如是說:「有些東西卻仍然存在,例如愛、欲望、權力等。」

提香與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

日期:即日至明年2月28日(周四休館)

地點: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

網址:bit.ly/47gVvHc

文˙ 朱令筠

{ 圖 } 蘇智鑫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