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醫教4招肌少症運動,7旬婦靠「椅子瑜伽」輕鬆改善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3月12日06:56 • 發布於 03月12日06:56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淑宜 圖/photoAC
醫教4招肌少症運動,7旬婦靠「椅子瑜伽」輕鬆改善
醫教4招肌少症運動,7旬婦靠「椅子瑜伽」輕鬆改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高齡海嘯來襲,肌少症成為長者常見困擾,不但造成長者自理能力下降,一旦跌倒嚴重還可能失能臥床。有肌少問題應及早解決,專科醫師建議,肌少症長者可透過安全的「椅子瑜伽」在家鍛鍊身體,提升全身肌肉的質量與力量。

72歲的陳奶奶原本身體硬朗,每天早上走路到附近市場買菜,下午則到公園散步。她前陣子因肺部感染住院治療近兩個月,出院後發現體力明顯變差,需要拿助行器輔助行走,還每走幾步就需要停下休息。她到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看診,發現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罹患了肌少症。復健科主治醫師簡詠均教陳奶奶做「椅子瑜珈」,協助她在家就能安全運動,改善肌少症。

簡詠均說,肌少症目前並無特定治療藥物,主要透過和緩運動與飲食調整來改善,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助益。練習下面4個「椅子瑜伽」動作,可協助肌少無力的長者提高身體各方面的穩定性。

4個「椅子瑜伽」動作,幫助肌少長者緩和運動

1. 貓牛式:幫助拉伸上背與頸椎

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開,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

2. 脊椎轉體:幫助拉伸上背與頸椎

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

3. 女神式:訓練下肢穩定,增進全身肌肉的質量與力量

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

4. 戰神式:訓練下肢穩定,增進全身肌肉的質量與力量

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

簡詠均表示,這4個動作中,貓牛式與脊椎轉體能夠拉伸上背與頸椎,女神式及戰神式則能訓練下肢穩定,增進全身肌肉的質量與力量。她提醒,瑜伽雖然屬於和緩運動,但鍛鍊身體務必循序漸進,初期先以每組2次的頻率練習,再視身體情況調整每組動作的次數。脊椎較不穩定者應詢問專業醫師建議再訓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除了運動,肌少症患者也要調整飲食,攝取足夠蛋白質才能促進肌肉生長,蛋白質攝取量是以體重來計算,每日攝取量應達到體重每公斤再乘以1~1.2克。

有無肌少症先看3指標,只要1項低於標準建議就醫

簡詠均指出,肌少症可分為沒有特定因素影響,僅因自然老化所造成的原發性肌少症,以及因疾病、營養缺乏影響所導致的次發性肌少症。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肌少症盛行率為7~10%,但因為症狀不明顯導致不易診斷,實際患病人口可能高於統計數據。

肌少症可從3個面向評估,分別是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與體能表現。根據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的會議共識,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男性握力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或5次起立坐下測試大於12秒,其中一項低於標準則可能為肌少症,建議轉介做進一步的評估。

若檢查後確認握力和肌肉質量都低於標準,即為肌少症;若握力、肌肉質量和體能表現三者皆未達標且排除癌症、糖尿病等同樣會導致體重下降的危險疾病後,即為嚴重肌少症。

毛巾擰不乾、瓶蓋轉不開恐是肌少症前期

「肌少症的症狀雖不明顯,但仍有前兆可循,」簡詠均醫師表示,當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需要扶手或助行器協助行走、反覆跌倒等,都是肌少症的徵兆。家中老人家出現這些情況,或老人家自己有所警覺,建議就醫確認。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表示,有肌少問題的長者容易跌倒,嚴重者失能臥床,肌少對高齡族群健康危害大,不可不慎。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峯提醒,肌少症的前期是「力弱症」,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如果老人家出現毛巾擰不乾、罐頭瓶蓋轉不開的情況,就要小心「力弱症」上身,如果能在力弱症發生時及早改善,就能避免進展到肌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