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街知巷聞:「爸不得畫西營盤」全職爸爸的畫筆時光 游走西營盤 用愛記錄社區點滴

明報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2月22日20:30
Billy最近於山道寫生,平日要趕及接女兒放學,故創作一般需要分兩至三天完成。(盧曼盈攝)
Billy最近於山道寫生,平日要趕及接女兒放學,故創作一般需要分兩至三天完成。(盧曼盈攝)
全職爸爸Kenneth(左)和Billy(右)的子女在西營盤就讀小學,相中他們身後為Billy繪畫般咸道的作品。(盧曼盈攝)
全職爸爸Kenneth(左)和Billy(右)的子女在西營盤就讀小學,相中他們身後為Billy繪畫般咸道的作品。(盧曼盈攝)
嘉軒餅店鄰近Billy女兒的學校,她愛吃啫喱杯,所以Billy特意在展示櫃畫上幾杯。(盧曼盈攝)
嘉軒餅店鄰近Billy女兒的學校,她愛吃啫喱杯,所以Billy特意在展示櫃畫上幾杯。(盧曼盈攝)
畫展現場可翻閱Billy 2022年至2025的畫簿,當中描繪高街的救恩堂、台北迪化街等景色。(盧曼盈攝)
畫展現場可翻閱Billy 2022年至2025的畫簿,當中描繪高街的救恩堂、台北迪化街等景色。(盧曼盈攝)

【明報專訊】畫展「爸不得畫西營盤」展出多幅以西營盤大街小巷為題材的作品,創作者是全職爸爸黃彥雋(Billy)。曾經全世界只有湊女一件事,Billy藉畫畫打發孤獨時光。對比上班族,他作為全職照顧者反而有更多機會在社區游走,而他的視角又與遊客大有不同。畫作雖不見親子時刻,但處處暗藏他與女兒的相處時光。

接送仔女結緣 兩全職爸爸策展

兩個全職爸爸的相遇,促成了一個畫展。Billy的女兒與策展人曾皿堅(Kenneth)的兒子為同班同學,二人逢星期一至五陪子女返學放學,最初共同話題圍繞他們的「老闆」。「今天很多功課。」「測驗默書考成點?」直至有一天,本身也有畫畫的Kenneth看到Billy手持一本畫簿,好奇一看。「一揭就覺得,嘩驚為天人,咁靚嘅!因為他還要畫西營盤和附近地方!」他們子女的學校位於西營盤,Kenneth一家更是住在區內,故對Billy描繪的景象格外熟悉。西邊街平日早上熱鬧非常,校巴、小巴爭相上落客,學生們揹着沉重書包攀爬長命斜……Billy揮動畫筆,一一盡錄。

書店hiding place仍有實體店時,店主之一Kenneth會為藝術家策展。他靈機一觸,覺得Billy這本畫簿「不可以只是我看到」,立刻提出要替他舉辦展覽。Billy雖然自覺畫得不俗,但畫作要讓人鑑賞似乎要達至更高層次,「通常看我的畫是我太太和女兒,不知道是不是她們看慣,沒有什麼感覺」。幸得Kenneth多番鼓勵,展覽終可成事。

Billy從小喜歡畫畫,但後來因為生活,漸漸遺忘了做畫家的夢想。很久之後,他重拾畫筆為年幼女兒畫些公仔,又曾為移民至英國的弟弟以畫作禮。當時Billy走到山頂盧吉道,將俯瞰維港的景色描繪下來,送給弟弟。他畫過另一幅由尖沙嘴望向維港的畫,同樣是送別移民親友的禮物。「希望他們拿到一份屬於香港的禮物,可以好好記住曾經在這裏生活過。」這些經驗重燃Billy的熱誠,「原來畫畫幾過癮」。自覺畫功有待改善,他在疫情期間報讀為期一個月的寫生班,增進技巧。

「家長視角」記錄小店

Billy住在九龍,最終卻畫了很多有關西營盤的畫,源於他的全職照顧工作。自女兒升上小二,他每天接送她到位於西營盤的小學,在附近社區留下不少足迹。他星期一至五的日程如下:送女兒上學、買餸、做家務、準備晚餐、接女兒放學、督促功課……忙碌之中,Billy把握接放學前的時間,在女兒學校附近走走,花些時間寫生。「下午2時50分要走啦!」時間所限,一幅畫由起稿、勾線至上色,工序往往要分兩三天。

他畫下第三街的幾間小店,這些店舖均與他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他會從豆品雜貨舖「關興記」購買芽菜、豆漿,麵包店「嘉軒」深受學生(包括Billy女兒)歡迎。Billy分享有趣觀察,如果放學後麵包店擠滿學生,便知道他們不怎麼滿意當天學校的午餐。「第三街嘉軒」一畫暗藏彩蛋,麵包店的展示櫃有4杯彩色啫喱。爸爸Billy說:「我女兒很喜歡吃這裏的啫喱,時不時都會買一杯。」

依山而建的正街是全港最斜的道路之一,居高臨下時可看到盡頭的一片海,吸引不少遊客打卡。不過,Billy的畫是站在低點朝高處望去,與遊客留下倩影的方向相反。Kenneth對這「家長視角」深有同感:「因為我們走上去(斜坡)接放學。」不同背景的人來到同一個社區,觀點可以很不同。

畫作見證街道變遷

超級市場也有人情味

Billy隨心選擇繪畫對象,亦會就相同地點反覆繪畫,例如女兒學校附近、位於高街的救恩堂,分別現身於「救恩堂」、「西邊街」兩幅畫作,其中一本展示的畫簿再有另外兩幅,描繪建築物的不同面向,或是不同時間的面貌。Billy亦無意間記錄了社區變遷,般咸道滙豐銀行分行屹立畫中,但現實中在去年8月31日已結業,如今留下空殼。「我住了8年,以為(分行)會屹立不倒,想不到會沒了」,西營盤街坊Kenneth慨嘆:「我一向去那裏辦事,沒了就要去好遠。」Kenneth尤其喜歡這幅畫,從中能看到新舊交替,一邊是弧形轉角舊樓,一邊是正正方方的新樓,還有3棵被砍掉後重生的石牆樹。

雖然Billy沒有預設畫什麼,但漸漸發現西營盤有許多舊建築,自己特別對它們感興趣。他回家後會翻查背後歷史,認識醫院、社區中心昔日用途,了解第二街公共浴室悠久的歷史。「西邊街」一畫中的公共浴室將於今年6月1日關閉,畫作恰巧又成為歷史見證。

很多人會說舊區小店比連鎖商場更富人情味,Billy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覺得最大因素是你有沒有『用』這個社區,多於社區是否被地產霸權壟斷。」他經常光顧家附近連鎖超級市場,在那工作的姨姨會認得他和他女兒,主動聊天,商場的服務台職員也曾替他暫時看顧女兒。他認為,只要人們多用社區,自然會有人情味。「就像我覺得樓下超級市場很有人情味,可能我太太不覺得,因為她下班就回家,有幾可去超級市場?」

「工作」孤獨 藉畫畫打發時間、尋找價值

不論是人或地,香港社會習慣計算經濟價值,但有如人情味,真正使人快樂的事不是金錢可量度。Billy記得畫畫帶來的快樂,譬如畫作獲友人稱讚的瞬間,或是寫生時遇上健談的街坊,有遊客尊稱他為「老師」。置身金錢至上的社會,他身為全職爸爸曾感到迷失,「已經掙不了錢,然後又沒有細藝,好像全個世界得個女……湊湊吓會覺得自己好無用 ,除了湊女之外好像什麼也不懂」。

即使太太不介意他花錢,但他總執著覺得「自己沒掙錢就不應該那麼『大使』」。日常開銷除了應付生活所需,就是替女兒買東西,很少為自己打算。他之所以選擇畫畫,其中一部分也是因為開支不大,一支筆、一本簿足矣。最近兩三年,他藉畫畫打發時間。 回過頭看,如果不是當上全職爸爸,他甚至不會重拾畫筆,重燃小時候的畫家夢。

「其實全職爸爸這身分在社會是有點尷尬,很難解釋的。」同為全職爸爸的Kenneth補充,有時他帶兒子去公園玩,會見到媽媽們聚首聊天,自己卻有如「奇怪的叔叔」格格不入。坊間有不少媽媽減壓小組,齊齊學插花、整公仔,卻很少見到爸爸興趣小組。爸爸之間總會比較投契,分享日常時有許多共鳴之處。Kenneth這陣子與Billy一起籌備展覽,覺得自己沒那麼孤單,「起碼我們喺臨接(子女)放學之前,好似有啲嘢搞」。Billy馬上表示認同。

記者說全職爸爸每天接送、做家務、煮飯,工作非常獨立,Billy糾正是「孤獨」才對。這份工作沒有同事,女兒和太太某程度算是他的「老闆」,他有時會覺得情緒無從宣泄。他的畫作色彩繽紛,予人感覺活潑開朗,但生活總會有難捱的時候。「我當是這工作裏的修行也好,或者必經的經歷也好」,出於對妻女的愛,他可以承受照顧者的壓力。

愛可蓋過困難與不開心,他對香港也是這樣想:「就算人們覺得為什麼你不移民呢?生活在香港好像不太快樂。係呀,不過我對香港有愛。」或許小時候常看日本漫畫,他說自己是有種莫名其妙的熱血,「因為有愛可以咬緊牙關」。

香港人以旅行為本命,經常盛讚外地有多好。「我們覺得東京很好,很多東西看,拉麵很好吃。但是其實你回想一下在香港,雲吞麵也很好吃,牛腩麵也好吃啊!未必一定是東京(更好)。」Billy引述西西《我城》其中一段的大意,我們永遠走在香港的幾條街上,只見許多蒼白的臉孔,但心思卻在留意別處。西西寫道:「對於這個城市,你是否不屑一顧。」要好好地使用、體驗、感受社區,才可以看到身邊的美好。

展覽「爸不得畫西營盤」

日期:即日至3月24日(逢周二休)

時間:下午1時至8時

地址:西環石塘嘴保德街27號地下

文˙ 朱令筠

{ 圖 } 盧曼盈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